第5章 糊塗養生篇(4)(1 / 3)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製。醫藥是講有病要服藥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藥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藥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征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征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麵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征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隻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麵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鬥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難得糊塗養天年

一、難得糊塗健康長壽

人都會老,這是人自己無法左右的自然規律。當麵對離休、退休這一關口時,過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舊有趣味,過得不好的老年人,就會產生孤獨感和自卑感。長久的孤獨,尤其是老年喪偶者,甚至會產生變態心理,常被戲稱為“老小孩”。所以,退下來的老年朋友都應學會隨遇而安,學會知足常樂。如此方能心理平和,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老年人心理比較脆弱,記憶力與感知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斷力、控製力及反應靈敏性,也降低了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些都可使老年人在性格上變得古怪,例如嫉妒、任性、固執、愛猜忌、好發牢騷及不願接受新鮮事物,形成所謂的固執型、衝動型或猜疑型等類性格。生理上的衰老又使老年人的神經、肌肉功能減弱,從而動作笨拙不協調,容易疲勞和易發生意外事故。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現焦慮、憂傷與失望等情緒。患有難治之症和老年癡呆等老年病,病人還可能產生自憐、自殺等絕望心理。

所謂隨遇而安即能使自己較好地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無論它發生多大的變化,也能入鄉隨俗,隨方就圓。俗話常說的“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說的正是此理。能隨遇而安的老年人遇上別人級別高、條件好、待遇優厚時,能做到不眼熱;遇上飛揚跋扈者,能進能退,會鬥爭也會保護自己;遇上喜爭風吃醋、愛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寬容、謙讓;遇上看不慣的事兒能不生真氣:他們對自己與自家的一切生活現狀始終滿意。會隨遇而安的老年人眼光遠大、胸懷寬闊,把世間的一切變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這樣的老年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時笑口常開,自然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