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糊塗養生篇(5)(1 / 3)

3.“靜坐”即修心、調氣,要發“誠意”、“善念”

《黃庭經》講:“意中動靜氣得行”,眾人皆知意調氣。但進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體在何處?一般常人並不知道。王陽明著《傳習錄》中講:“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發而正之,凡其發一念而善也……發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人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王陽明又進一步講:“正心誠意”,要做到“誠意”必須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個人對外界事物認識為善去惡,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麼叫“格物”?“格物”怎麼解?宋朝大政治家、大曆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將“格物”解為“格殺”,這是別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誘惑,如一個人不能抗拒“物欲”誘惑,即不能達到“六根”清靜。《大學》講:“致知在格物”。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又進一步講:“我今說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要將不善之念克倒了,須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立言總旨”。王陽明“心學”將“主靜止欲”是講透了,氣功修煉功夫意念調氣,就是“煉心”的功夫。“煉心”是氣功修煉最上乘的功夫。關於煉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論述,儒家講:“格物正心”;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煉心養氣”。“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團正氣,一片丹心。“心月孤園朗中天”,“萬緣脫去心無事”。王陽明論“靜坐”中調氣強調“誠意”發“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講:“根本起修心為根本”。這是王陽明的真知灼見。

4.“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

王陽明對“靜坐”養生下過很大的功夫,在修證認識到“靜坐”重要。《年譜》中說:“究極仙經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久能預知”。王陽明還對“靜坐”有自己的創見,稱“靜坐”為“默坐澄心”。“靜坐要省察克治,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欲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欲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王陽明強調“靜坐”中身心道德的修養,否定朱熹“求理於物”,而認為“吾性自足,求理於吾心”。王陽明在“靜坐”中創建“知行合一”的心學。老子著《道德經》中講:“人居第一”。明朝大預測家邵康講:“人生所貴有精神”。王陽明的“靜坐”養生實踐說明了“靜坐”養生能強身祛病,開慧悟道。並下了一個結論:“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

五、養生重“療心”

正如古人所說的“順應天時養生”,科學養生要求我們根據五行和人體髒腑相對應的原理,在一年四季裏,分春夏秋冬,在相應的季節重點保養相應的髒腑,這樣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安排四季養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在《黃帝內經》中講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式。夏季養生就要好好把握“療心”的重點,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療心的醫學原理

《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醫認為人的情誌活動是以五髒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但統一於心,為心神所統帥。

夏季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的時令。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對外界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如果違背了這個原理,就會損心傷氣。夏季的氣候特點是酷暑炎熱,與中醫的心相合,所以,在科學養生方麵,一定要突出“療心”這個重點。

夏季療心的合理飲食

1.“三多三少”原則:“三多”,即植物蛋白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三少”,即脂肪少、糖少、鹽少。

2.多吃瓜類蔬菜:黃瓜、絲瓜、南瓜、西瓜等,都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

3.選擇富含鉀的食物:夏季容易缺鉀,人會感到倦怠乏力。可吃些香蕉、柑橘、土豆、芹菜、綠豆、海帶、牛奶、蕎麥等含鉀豐富的食品。

4.適當多吃些苦、酸味食品。

5.適量食用魚、禽蛋等葷菜,以滿足生理的需要。

6.補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身體消耗水分多,每天要多飲水、多喝湯、多食粥。

夏季要及時補充水分,千萬不能等渴了再喝,那時體內已經出現“幹旱”。

夏季療心的八個“最佳”

夏季氣候炎熱,病菌繁殖生長快,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人們要想平安度過夏天,相信下麵要介紹的八個“最佳”,一定能夠助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