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糊塗養生篇(6)(1 / 2)

我曾給自己寫過一個條幅:“臨終回首,長壽與夭折無異,惟有事業長留人間。”這就是說,我認為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壽命的長短,活得再久,臨終時回想起來還是如同一瞬間,並且,來到人世是赤條條,離開人世還是赤條條,隻有對社會的奉獻留在了人間。總之,人生的意義是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人人都渴望幸福。這本身是無可非議的,關鍵在於怎樣去理解幸福。有人以聚斂財富為幸福,有人以獲取權勢為幸福,有人以爭得榮耀為幸福,盡管還有以其他種種目標為幸福的,但基於上述三類者多。那就讓我們一類一類地分析分析吧。

(一)財富

究竟多少錢財才算富呢?

一百萬算不算富呢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位富豪為其女兒進入社交界而舉行宴會,一下子就花去100萬美元。他那100萬可是你那100萬的8倍多呀!21世紀初,中國廣東省增城一顆18.8g重的荔枝(號“掛綠”)就被拍賣了55.5萬元。你那100萬夠買幾顆這樣的荔枝呢。

那一千萬算不算富呢世紀之交,美國“維多利亞的秘密”公司推出一款“千年胸衣”,價值高達1000萬美元。你那個1000萬還買不到這件胸衣的八分之一。至於畢加索的一幅名畫,在紐約的拍賣價竟然超過了一億美元!

那一億、十億算不算富呢?隻要朝比爾·蓋茨看上一眼,你的“豪情”便飛到“爪哇國”去了。

總之,凡是追求財富者,向下一比,均可沾沾自喜;往上一比,頓時黯然失色。而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總是多了還要想多。古人雲:“人為財死。”那些為財而死者,豈是無財都隻因貪得無厭啊!

要知道,物質享受所提供的,隻能是各種各樣的感官刺激,即眼睛所見的畫麵與色彩,耳朵所聽的音響與旋律,鼻子所聞的氣味,舌頭所嚐的滋味,體膚所感受的觸摸。感官刺激固然可以帶來興奮,但興奮之後會轉為抑製;若要再度興奮,必須再度刺激。本來,刺激度與興奮度是成正比例的,但如此“刺激——興奮——抑製——再刺激——再興奮——再抑製”地不斷循環下去,人們的感覺器官會由於逐漸適應某種刺激而產生麻痹。於是,為了保持以往的興奮度就必須加大刺激量或變換刺激方式。到了後來,盡管刺激量不斷加大,刺激方式一再變換,興奮度卻愈來愈弱了。最後,當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興奮的時候,空虛之感便襲上心頭,乃至徹底空虛了。這就是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年輕人,尋求刺激的必然趨勢與結果。

美國一位曾經參加“嬉皮”運動,後來吸毒成癮的青年,作過一番很典型的表白:“盡管已經得到了所想獲得的一切物質財富,但是仍然不快樂。一方麵我們已經有了物質上的幸福,另一方麵內心有一種被咬齧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別的,正是空虛。

每一個蕩過秋千的人都經曆過這樣一種感覺:當秋千從高處往下落的時候,心房便因失重而“懸”了起來。這就是直覺的空虛感。而當一個人精神無所寄托的時候,就會長時間地陷於一種內在的空虛感。這種內在的空虛感與直覺的空虛感極其相似,都仿佛心被懸了起來,隻是內在的空虛感為時更久,程度更甚,可以“懸”到似乎被蟲豸咬齧的地步。那是非常難受的,在極端的情況下,會覺得生命不再有任何意義,甚至生不如死!

正是這種精神空虛,導致墮落與沉淪,導致酗酒和吸毒,甚至導致自戕或自殺。總之,正是由於愈來愈多的人尋求那千奇百怪的刺激,使社會的許多方麵變得愈來愈浮躁、淺薄、無聊和空虛了。這是很可悲的。

再說,財富一多,各種擔心也就接踵而至了。即使不遭偷、搶、詐騙、綁架、謀殺,家族成員之中的你爭我奪,乃至為爭奪遺產而骨肉相殘的事情也在所難免。這類事例還少嗎請問,哪個豪門不是恩怨重重?

話又說回來,錢財本身並不是壞東西,有錢可以辦很多事情,我自己不是正因為缺錢而有許多事情辦不成嗎關鍵的問題在於,一是要來得正當,二是要花得正當。

例如陳嘉庚,靠辦實業積累了財富,然後用這些財富興辦教育,而自己始終過著儉樸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很高尚的範例,因為他不是為掙錢而掙錢,他是為興辦教育而掙錢。對於他來說,掙錢僅僅是一種手段,目的還在於教育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