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真正的幸福,其實是人們內心平靜、愉悅舒展的美好感受。既然是內心的感受,理應向心內探求,即探求人格的升華、人性的完善、人生的暢達;可是世人卻一個勁地向身外探求,去追逐那華而不實的功名利祿。如此南轅北轍、舍真逐妄,豈不隻能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嗎
總括一句話:“貪求愈多,煩惱愈廣;貪求愈執,煩惱愈甚。”如此而已,豈有他哉一個人隻有領悟到貪求的淺薄、虛幻與乏味,才能真正擺脫貪求的染汙與纏縛。
這裏強調一下,若是真正領悟到貪求的淺薄、虛幻與乏味,不僅不會做出任何貪求的舉動,並且連絲毫貪求的念頭都不會產生的。反之,如果你在看見別人穿得華麗、吃得高檔、坐著轎車、住著別墅的時候,有一點羨慕之意,你的心已經被牽動了。那樣的話,你還能說真正領悟了貪求的淺薄、虛幻與乏味嗎?
二、以氣養生常葆青春
養生之道可謂是五花八門,中醫強調的以“氣”養生,卻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方麵,現概括為護養“八氣”。
培補“元氣”《醫學源流論·元氣存亡論》雲:“元氣者,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認為“老之氣不傷,雖病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元氣為諸氣之根本,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因而,養生長壽必須培補元氣,注意調補髒腑陰陽之氣血,調適情誌之氣度,調節飲食之氣育,調理衛生之氣濁,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避受風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補元氣,氣足而體健。
運行“真氣”《靈樞·根結》所說:“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中醫認為,促使真氣運動的措施有三:一是調息運行真氣,即調整呼吸之法;二是審神運行真氣,如“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三是練形運行真氣,即通過鍛煉形體以促進真氣運動,從而提高機體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固葆“精氣”《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若“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精的盈虧,決定人的生長發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過程,為此攝生必須節欲養精。對性生活來講,強製者有害,過用則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強,才有益於養生。說明縱欲過度,便是腎氣虧損,精疲力竭,令人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平心“靜氣”大思想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靜則神藏,躁則神亡”。人心寧靜平和,體內各係統功能處於平衡協調狀態,有益養生。因此,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情緒,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係,遇事不急躁、不賭氣、不發脾氣,始終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才能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寬胃“養氣”唐代名醫孫思邈說:“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暮無大醉,一歲之忌,暮須遠內(指房事);終身之忌,暮常護氣”。人類依靠腸胃來消化和吸收營養,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而情誌抑鬱,多愁善感的人,也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與寬胃養氣相悖,給胃氣帶來傷害而影響健康。
長存“浩氣”孔子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說,君子的心胸平和寬廣,浩氣長存;小人卻經常處於患得患失,局促憂愁的心境狀態,難得心理平衡與安寧。因此,應注意德行的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氣難侵,有益於健康長壽。
呼嘯“舒氣”《類經·攝生類》指出:“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以呼吸也”。居室要經常打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得到淨化。飯後茶餘,閑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佳句,或哼唱小調歌曲,或漫步樹林中仰頭長嘯,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能起到按摩和刺激作用,從而達到發泄悶氣,舒暢心情,排除雜念,物我兩忘的境界,對健康不無裨益。
清靜“通氣”《養生四要》言:“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曹庭棟更明確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每天白晝如能閉目靜坐30~60分鍾,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了,可使全身肌肉放鬆,氣血暢通,從而達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三、“逆商”存身磨難養生
生命的價值在於首先是存在,而後才是謀求發展。存在的基礎是對生命的自我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