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糊塗修身篇(1)(1 / 3)

糊塗修身傳統

一、儒家修身養性法

修身養性,指的是對性格的修煉。現代健康觀已從以往的身體無病,擴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諸方麵。換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質量的一大指標。人們總是對佛道醫武等養生之法津津樂道,而對儒家養生之法卻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實,儒家養生法最貼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與佛道醫武有同有異,有其獨特之處。今就儒家的修身養性方法作如下詮釋。

德潤身仁者壽

儒家養生首重修心養德,認為具備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長壽。即所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說“愛人”。就是說隻有內心充滿愛人之心的人才會達到“仁”的境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孟子也進一步證實道:“仁,人心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看來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愛心,是人心。

隻有真正具備了愛心和真心的人,才會具備“仁”的美德。那麼,什麼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德即樹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財富隻是樹的枝梢。“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根深才會葉茂,樹才會生長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讚許,世人的尊崇,才會獲得真正的財富,健康長壽。所以儒家認為“仁”為德本,德為人之本,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

有錢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樣裝飾豪華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而往往又為錢財而憂慮。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性格開朗,做事光明正大從不做違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身體自然就好。“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釋“誠意章”》)。

水有載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為鑒,經常勉勵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夠胸懷大誌兼善天下。山嶽巋然巍立氣勢雄偉,往往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鍾愛,隻有大山那樣博大胸懷的人才能夠審時奪勢立於不敗之地。聰明的人經常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大腦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歡過恬靜悠閑的生活,無欲無求從不做有違道德的事,也不讓世俗煩憂的事來束縛自己。所以聰明的人總會心情愉快舒暢,沒有煩惱。

凡是胸中充滿愛心的人,能為社會和大眾作出貢獻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會長壽。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仁者愛人”之心而又能長壽呢?孟子說:一個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多幹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確對待天命即自然發展規律,無論壽命長短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態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又說:一個人的禍福不是無端而來的,是由於自己的作為而來的。善者自會多福,惡者多有禍事。所以一個人的禍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醜章句上》)。

慎交友善養生

儒家不但重視自身修養,而且還提醒人們在交友和生活方麵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因為這些方麵的負作用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麵貌和身體健康。對於交友方麵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知識淵博見聞廣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反之,與虛偽做作的人交朋友,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

對於生活方麵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把能夠經常得到調節生活的樂趣作為快樂。心胸開闊,不妒嫉別人的成功,把讚揚別人的長處作為快樂。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為樂的賢良朋友作為快樂。這是有益的。把喜歡驕縱放肆,不顧社會公德,任性妄為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縱情遊蕩,遊手好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徹夜宴飲,姿情縱欲,花天酒地,喪失道德的行為視為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