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糊塗修身篇(2)(1 / 3)

荀子在《天論》中說:“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養以成。”荀子所講“陰陽大化”就是指宇宙中陰陽二氣。陰陽大化才能產生萬物。據陰陽氣化以養生修道方得真道。《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宋朝丹家泥丸真人著《大道歌》雲:“真陰真陽是真道”。道教煉氣經典《黃庭經》有雲:“通利華精調陰陽”,講了一個“調”字。呂純陽在《指玄篇》中講:“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眾多丹家共識“不識陰陽莫亂為”。莊子講“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陰陽大化”與“萬物以生”就是講了宇宙以及人的氣機變化的作用。

“宜與時通”與“修身自強”

荀子在《修身篇》中講:“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宜與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誌章、知慮,則禮由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氣,不由禮則觸陷生疾。”意思是講人的血氣要通暢,飲食、衣服、居處、運動要有節地進行。還講在養生修煉中“宜於時通”與“修身自強”,這是體現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義養生思想。

荀子在養生修煉中強調一個“通”字。《呂氏春秋》有雲:“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髒六腑,……血脈欲其通也。”《聖濟總錄》雲:“人五髒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所通”。荀子論“宜於時通”,其用心良苦,專門強調“宜”與“時”兩個字。“宜”理解為最好的,“時”可以解為時時刻刻。“宜於時通”具體一點就是在養生修煉中,最好是要保持時刻氣血通暢。

要做到“時通”,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荀子深知養生修煉不能“抄近路”,投機取巧。提出了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勸學篇》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講鍥而不舍,才能具有堅定的意誌與毅力。

所以,荀子的“治氣養心”、“修身自強”是深含“人定勝天”、“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在今日仍對養生修煉有積極意義。

三、修身養“心”

一位風雅淳厚的長者,給一年輕人寫了一個條幅,上書“靜氣好修身,豁達為養心”。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深感意味深長。

當今社會,麵對五光十色的紛擾,青年人做到修身養心十分重要,很有必要。應說該是“修身養性”,但改為養“心”也有深意在。古人雲:“養生在養心”,“養心乃養生之道”。所以說,一個人如何養心,使心態永遠保持正常,以達觀的態度處世,以上進的熱情工作,不可小視!

首先一個人要“心寬”。自以為“心寬”乃是“寬容大度”,待人寬容,對人寬厚;一旦人能做到心寬待人對事,對生活中的小事“大肚能容”,且能“讓他三尺又何妨”,則會減少許多煩惱與困惑。

其次是“心善”。心地善良者,大多豁達大度。心善按照英國作家毛姆的說法,往往超過美麗,甚至勝過愛情。心善者,樂於助人,真心的人,德高才有望重,大善才有大美,這樣的人,誰不景仰。

三是“心怡”。怡者樂也。人生在世,必須樂觀向上,豁達處世。切不可消極厭世,悲觀失望。在最難最苦之時,精神總是快樂的,且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不僅不以一時之得意自得其誌,更不以一時之失意自墮其誌,從而咬定青山,堅韌不拔。

四應“心誠”。待人做事,必須真誠,講究誠信,倘若整天你提防我,我警惕你,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你的精神要經受多大折磨?常說人生隻有修行好,世人無如吃飯難。但隻要以誠對人,以心換心,往往就能起到你真誠助人、人也真心幫你之效。

五要“心靜”。靜是安靜,平靜,寧靜,清靜。人若能真做到心靜如水,則可養神生慧,則可積蓄生命能量。“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寂靜能育良種,入靜可致高遠。心浮氣躁,出不了成績,幹不了大事。

六須“心純”。純者真也。純粹,純真,純淨。一個人的“心純”,即沒有雜念,更沒有邪念,如同出水沾露的月季芙蓉,猶如不沾纖塵的秋水文章,這樣的“好心”才是美麗的,其外表也必定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