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糊塗修身篇(5)(1 / 3)

這五個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人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指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聖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對待。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國藩慎獨的手段是記日記,每天記日記,對自己一天言行進行檢查、進行反思,對自己在修身方麵作檢討。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記裏說,昨晚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額外的好處,自己很羨慕;醒來之後對自己痛加指責,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做夢居然夢到,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飯,席間得知某人獲得一項分外收入,心裏又是羨慕。他在日記裏寫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謂下流”。

最為可貴的是,從31歲所開始的修身,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在此後的30年中,即便身為軍事統帥,每天在殺戮聲中度過,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說,修身是曾國藩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屢敗屢戰方能抓住機遇

曾國藩是一個事業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奧妙在哪裏?

第一,儲才養望。人格修煉上的缺失,曾國藩通過修身彌補。此外,他還意識到自己真才實學的缺失,這是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利用在翰林院比較空閑的時間,曾國藩如饑似渴地讀了很多經世致用的書。

還有就是“養望”,培養自己的聲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提高知名度。當時沒有媒體,沒有電視,曾國藩主要靠詩文來提高知名度。他的文章的確寫得很好,創建了湘鄉文派。曾國藩後來在做侍郎的時候,寫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國計民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情民意,一反當時奏折報喜不報憂的局麵。尤為可貴的是他還批評剛剛登基的20歲的鹹豐皇帝,說他有很多毛病。這些奏折雖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為曾國藩樹立了很高的社會聲望。

第二,抓住機遇。當時,朝廷任命了43個團練大臣和太平天國部隊打仗。除了曾國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沒有一個成就一番事業。曾國藩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機遇,充分利用這個機遇,將事情做到極致。

清政府隻是叫大家辦團練,也就是辦民兵,將地方維持好,但不讓地方建軍隊。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老板——皇帝是滿人,他最大的忌諱就是漢人有軍隊。但是,曾國藩還是把團練當做軍隊來訓練。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時候,軍隊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給他提供兵源,幫他在地方訓練軍隊。曾國藩抓住了這個機會,短短幾個月,就將團練從1千人擴大到1萬人,還很有遠見地建立了水營,加上這些輔助人員共1.8萬人。

打下武漢後,曾國藩給朝廷寫了一個報告,請朝廷將攻打南京的任務交給他。當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項目,這個國家項目被湘軍這支“鄉鎮企業”拿下來了,這意味著你就是當今中國第一支勁旅,意味著你就是第一。從分散在縣裏的散兵遊勇,到擔負著打南京的軍事任務的正式軍隊,湘軍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就是抓住機遇。

第三個就是屢敗屢戰。曾國藩想浩浩蕩蕩打到南京,戰無不勝。哪知道出師不利,第一仗打下來大敗,在長沙他羞愧難容,要跳河自殺。後來在江西也是左右為難,戰爭極為困難,他又麵臨強有力的對手石達開,石達開帶領20多萬兵與他對抗。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湘軍一次失敗時,幕僚給曾國藩起草一個報告,說湘軍最近打仗屢戰屢敗,但是他改了一下說是屢敗屢戰,我屢敗了還要屢戰。

這種精神是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幹事業,古代也好,現當代也好,什麼時候都是這樣,事業越大挫折就會越多、困難就會越多,你能不能夠在這樣的挫折和失敗中挺下來?永不言敗、永不言退,這是曾國藩和湘軍成功的一個最堅實之所在。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強,騾子不回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這樣的人格素質。

辦天下事要用天下才

曾國藩死後一百多年,對他政治上的評價,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有一點,這一百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持異議,就是曾國藩識才用才。李秀成的自述裏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天王不識賢臣,而曾國藩的成功則是因為曾國藩善識人才。在長征路上,劉伯承和薄一波有一個討論,劉伯承說曾國藩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就是會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