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糊塗修身篇(6)(1 / 2)

諸葛亮在《戒子篇》中開宗明義地講:“君子之行,靜以養生”,在《舉措第七》中講:“治國猶如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養神求生。”諸葛亮把“靜以養生”延伸到“務在養神”,“靜”與“神”兩個字上。如再明確一點講即落實到人的為人生,並強化人的實踐行動精神上理解。這就是深化到“靜”與“動”的辯證哲理的高度上認識。道教有一部《清靜經》講:“人能清靜,天下貴之。人神將靜,而心憂之,人心將靜,而欲牽之。常能遺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與會其道……是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講:“上藥三晶,神與氣精。……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呼吸育清,出玄人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諸葛亮所講:“寧靜致遠”就是要達到“氣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鬆柏青青。”諸葛亮修性養生“務在養神”,“養神求生”,“神”與“生”即是強身祛疾,開慧增智,延年益壽的根本目的。要解諸葛亮“寧靜致遠”一定要旁證博引,人手其內,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寧靜致遠”的玄妙哲理真諦。可見諸葛亮所論“寧靜致遠”理論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誌

“澹泊”的“澹”字,可解為“淡”字。“澹泊明誌”也可以解為“淡泊明誌”。從曆史文選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對“淡泊”也作過講解:“見利不貪見色不淫。”“淡泊明誌”在孔孟儒家學說是講:“格物致知”。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養生,教化和學養合一的一代“智聖”。儒家經典《大學》中講:“格物致知”,“治國平天下”。諸葛亮的一生,為蜀國安邦興國,躬行實踐。諸葛亮“淡泊明誌”思想在《將苑五十篇》中專門講了八個方麵:“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日,貪而無厭;二日,妒賢嫉能;三日,讒信將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日豫不自決;六日,荒淫酒色;七日,奸詐而心怯;八日,狂言而不以禮。”上列是諸葛亮對“淡泊”的具體之解。他又在《將忠篇》作了總結性的講解:“見利不貪,見色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諸葛亮講:“淡泊明誌”與儒家所講“格物致知”有異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曆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將“格物”解為“格殺”,真正是別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誘惑。“六欲”,即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六欲”是產生貪癡的煩惱根源。

如一個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誘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淨。“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淨就放不下“萬緣”,“萬緣”即“物欲”。“物欲”不“格殺”,清靜光明覺性不能顯現。儒家學說講:“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殺”“物欲”。《通書》講:“無欲則虛靜動直。”

“淡泊”已作了多層次的論述,接下來再解“明誌”。“淡泊明誌”單一就字注意,為誌向抱負的注家是大有人在。但對諸葛亮“淡泊明誌”從養生哲理角度這一層次上解“明誌”,查遍文選鳳毛麟角,鄙人想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解諸葛亮“明誌”的理論深層。我輯錄鬼穀子論“養誌”、“養誌氣”,在理解諸葛亮“淡泊明誌”上能觸類旁通。鬼穀子講:“養誌則心通矣。”“必先知其養誌氣,知人氣盛衰而養其誌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誌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對應不猛,對應不猛則失誌,而心誌虛,失誌而心虛,則喪其神矣。”《黃帝內經》講“心主神明”。由此可見,誌堅才能神旺。諸葛亮是很明白這一點的。他坦誠地直言:“治身之道,務在養神。”“養神求生”。晚清有位八指頭陀詩中講:“清明在躬,誌氣如神。”這八個字也可以講是對諸葛亮一生的總結。

諸葛亮所論“澹泊明誌”、“寧靜致遠”最可貴的閃光點是落實到人的行動中去。諸葛亮解《陰符經》時講:“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在《治國第一》中講:“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諸葛亮修性養生並非是單純為了延長壽命享享清福,他是一位深知在躬行實踐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哲人智聖。

北宋有一位著名哲學家、大預測家講:“人生所貴有精神。”毛澤東講:“人要有一點精神!”諸葛亮勇於實踐,敬業授命,報效祖國,後在“五丈原”血戰沙場上歸天。與諸葛亮拚殺疆場的對手司馬懿讚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奇就奇在他的“明誌”即高尚的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