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糊塗處世篇(1)(1 / 3)

傳統處世之道

一、重德的思想

處世之道及其行為方式是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思維方式與文化個性的重要表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處世性格,這種性格由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和特定的文化傳統所鑄就,反過來深刻影響社會大眾的觀念意識和行為方式,進而強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性。

重德主義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一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倫理型文化或稱“德性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人是“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德性被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嚴的體現。中國人因而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指作為行為主體的主觀的、為我的規範)。孔子倡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並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建構起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規範體係。老子亦言:“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進而“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作為中國文化的兩大主幹,儒家主張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提倡的“修道積德”,都是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

在以道德修養為旨趣的“德性文化”範式的製約與影響下,中國人的處世觀念及其行為具有濃重的尚德特征,具體表現為二個層麵:

(一)處世做人,貴在有德中國人的所謂“處世”,首先是要“做人”,故“為人處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處世。而“做人”的要義在於,人的行為必須合乎“人”應該具有的道德規範,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對為人“缺德”的評判,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甚為嚴厲的譴責。在具體的做人之德上,古人有“九德”、“三達德”、“五倫十教”、“四維七體”、“六德”、“八德”等多種說法。其主要範疇有“仁愛孝悌”、“謙和有禮”、“誠實正直”、“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精忠愛國”、“克己奉公”、“重義輕利”、“言行一致”、“知恩圖報”、“忠厚善良”、“廉正儉樸”等等。這種以“做人”為處世前提與基礎的處世觀念,無疑滲透了重德主義精神。

(二)與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尚德傾向,不僅表現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於強調人際交往的道德性,主張人際之間應當是“正其義不計其利,謀其道而不計其功”,與人相處,貴在以德待人。其具體表現為:

1.寬厚待人中華民族一向以待人寬厚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就是這一品德的體現。在人際關係的實際運作中,待人寬厚包括:“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等等。“大著肚皮容物”待人,自然能得人心,這就是“寬則得眾”的含義所在。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思想由孔子最早提出。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命題。呂坤更宣稱:“肯替別人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這種被稱為“恕道”的待人之德,其要點在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是一種與人為善的德性。

3.讓中國人曆來以讓為處世美德。在家庭內部,“孔融讓梨”式的禮讓被極力倡導,婦孺皆知;在名、利麵前,古人讚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不貪為寶”的高潔品格;對待人際糾紛,先賢主張“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處世讓一步為高”。一個“讓”字,可化解糾紛,和諧人際關係。

4.以誠相見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誠”,由此有“待物莫如誠”的古訓。古人認為:誠的功效有二,首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其次,以“實言實行實心”待人,“無不孚人之理”。而這一點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內容。故“開誠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見,溝通感情。

5.守信用,重然諾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言行一致,講究信用。“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百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成語,以及孔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動顯示了信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