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防中國人的防範意識特別強烈。在傳統處世訓語中,教人防人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須防綿裏之針,宜遠刀頭之蜜”,“人心隔肚皮”,“人心難測,海水難量”,“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總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即使是朋友,也要“相知猶按劍”,加以防備。為了“防患於未然”,國人有種種防人之道。如慎言,“言必有防”,切忌“交淺而言深”,“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如慎行,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以防他人猜疑滋事。再如慎交遊,以防備“損友”之危害,等等,不一而足。
(五)自居謙下“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人的信條,因為自古以來“人道惡盈而好謙”。張牙舞爪,自我誇耀,其結果必然是“自誇自敗”,故古人一直告誡:“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以謙接物者強”。
(六)藏鋒中國人主張為人處世應收斂鋒芒,含蓄不露。人們讚賞“真人不露相”,“善行無轍跡”,“大智若愚”,“至人貴藏輝”。“難得糊塗”,“喜怒不形諸言色”的處世手段被視為“高人一籌法”。
貴柔、不爭、善忍、重防、好謙、藏鋒,其總的風格是內向、平和、深沉、寧靜、安詳,此種偏於陰柔的處世性格與西方人充滿張力與動感的、外向的處世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並反過來參與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鑄。
四、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現實、注重人生的實踐理性精神,孕育了中國人深諳智謀三昧的傳統,幾千年來,有關謀略的論著和警語無以數計,有關“智囊”、智慧人物的故事播揚久遠,由此映現出中國人對智術的推崇心態。這一特點反映於中國人的處世風格上,便是:處世待人,慣於深思熟慮,冷靜慎重,周詳細密地計算估量,運用心智。
中國處世之道運用智性,首先表現於中國人把處世作為一門學問加以研究。清人魏禧言:“涉世處即是自己作學問處”,“涉世便是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把處世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操習,自然會有心得,會有總結,進而會有智術的運用,亦即運用心智控製事物的進程,達成有利於自身的預期目標。
中國處世之道中智謀的具體運作,可謂千形萬態。如下略舉數例,可見一斑:
1.以退為進中國人處世,十分強調忍、讓、退一步、吃虧,但這樣做的目標不是使自己利益受損,而是獲得更大利益。洪應明的《菜根譚》指示其中精義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正因為如此,退讓、吃虧的結果是不吃虧,甚至受大益,誠所謂“必有忍,其乃有濟”,“吃小虧占大便宜”,“忍辱至三公”。
2.以柔勝強以柔勝強的命意前文已有論述,其意義在於通過“守雌”、“貴柔”保存自己,積蓄力量,最終戰勝對方而不會被轉化掉。這無疑也是一種運用心智的處世手段。
3.藏巧示拙《說文》雲:“拙,不巧也”,把自己的巧掩藏起來,對外示以不巧,是中國人心領神會的處世謀略。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這一智術論述甚多。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孫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蘇軾的《賀歐陽修致仕啟》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若用民間大眾的語言來表達,便是“裝蒜”。裝蒜亦即藏巧示拙,其目的是以愚拙的外觀使對方輕視自己,懈怠疏忽,從而保護自己或擊敗對方。這既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手段,也是一種“出手不凡”的兵法。
4.以誠取信誠屬於道德範疇,其內涵是內心誠懇,品性誠實。“以誠取信”則不僅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富於智慧的處世方法,一種通過道德表現使對方信服的手段。中國古代,多有智者以實話實說的誠實謀略達到比巧詐更成功的效果,其中包括的智慧與道德並重的二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5.因人製宜人情世故的複雜性、變異性,使中國人十分注重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心智因人製宜。所謂因人製宜,實際上包括三方麵:一是對什麼人說什麼話。韓非深刻揭示知人達意的重要性說:“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矣。”因此,與人交際,必須掌握對方的心理傾向,對自身語言進行調節,以達到良好效果;二是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三是對不同的情景下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態度。如:“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當著矮子,別說矮話”,這些議論顯然深得交際心理學的要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