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所謂批林批孔運動中,梁先生在全國政協的學習會上拍案而起,公開表明自己“不批孔,但批林”的態度,還為孔子辯誣,秉筆直書,寫了一萬字的《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孔子》的文章,並作了長達8小時的發言,呼籲對孔子要一分為二,不能全盤否定,結果又招來對他的批判鬥爭。但他心情平靜,冷眼相對。1976年3月28日他給友人信中說:“我以拒不批孔,受到孤立。但我的態度是獨立思考和表裏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我身體精神並佳,雖年紀八十有三,仍然像六十許人,可以告慰遠方朋友。”在對他長達7個多月、大大小小100餘次批判會中,他每會必到,洗耳恭聽,但卻堅持己見,聲言“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誌”。真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
這是一種無我為大,超然物外的胸懷。
他給兒子寫信時談到自己身處險境時的心理:“《人心與人生》等三本書寫成,我乃可以死得;現在則不能死。又今後的中國大局以致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與死,與國家命運聯係在一起,正如他的孫子梁欽東所說:“祖父一向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看作自己的使命,未完成當努力奮鬥時絕不輕生;在他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不能再為世人多做貢獻時也絕不貪生。”
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無我”概括。他的兒子對此有很深的感受:“人的心思和活動往往為達到一己的某些目的所驅動,而從先父那裏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隻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他應人之請題字時,常常寫的是“無我為大,有本不窮”八個字。正因為他有恬淡無我的心境,因此麵對名利榮辱,都能有一個平衡的心態。梁先生常說:“情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二、古人的糊塗處世
紅極一時的《水煮三國》證明了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和精神一直被人們學習,尤其在職場方麵。就拿孔子、莊子等古人來說,他們雖然不能坐在格子間裏打電話、敲鍵盤,卻有足夠的理由當好榜樣,對他們“水煮”一番,定能“營養”你的為人處世呢!
向孔子學習謙虛
孔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但他還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現代版】辦公室裏個頂個兒的厲害,都是你老師。可你內心卻想:自己名牌大學畢業,除了血壓血脂和血糖,什麼都比同事高,所以開辦公會,你先發言;別人有點小錯,先給他點出來……不久,你成了出頭鳥,因為到最後煩你的不單是那些同事,還包括你的上司。
【學習有理】每個職場中人都會有自信爆棚的時候,但越是這時候就越危險,正像西西弗斯把大石塊推到山頂的那一瞬間,離成功最近,離失敗也最近。放低姿態,學會謙虛,不論何時對自己的發展都有益處。這正像歌唱家們常用的“低起首”技巧,一首好歌,開頭時的音常常比較低,但正因為開頭低,才給後麵高音留下了回旋拔高的空間。
向阮籍學習慎言
阮籍,竹林七賢之一。他身在官場,但從不涉及是非,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有時實在沒法,他就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應付過去,連司馬昭也說“阮嗣宗至慎”。
【現代版】在辦公室聊天是一種團結同事的方法,但有時你會發現身處微妙境界。大王看著老李生氣,在你麵前想尋求同情,你就義氣用事,說了些過頭的話。誰知傳到老李耳朵去了,結果這本不關你的事情,卻惹一身“騷”,和老李的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
【學習有理】有一個遊戲:排頭的人說一句話,然後向後傳,但傳不到隊尾時就變了味。話出去後是收不回來的,更何況在流傳的過程中還會被進行各種加工,那扔出去的小樹葉,沒準飛回來的就是大樹樁了。所以阮籍口不臧否人物,該閉嘴時就閉嘴。
向莊子學習換位思考
莊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惠施的辯論可能是最早的換位思考。惠施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之樂?”
【現代版】常聽到的牢騷是:“如果換了我當老板,那我……”或是:“這事要是讓我幹,那我……”這看是換位思考,但離真正的換位思考十萬八千裏。換位思考應該是夜靜時的捫心自問,結果常常是發現自己錯了,而不是“換了我怎麼樣”的唯我獨尊。
【學習有理】要想公道,打個顛倒。一個不會換位思考的人,在工作中可能隻會看到別人的不對,對於自己,想得起來的隻是立下的功勞和付出的汗水。這樣的心態跟別人相處,那自然隻會看到別人眼中的刺,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