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之道勤奮堅毅
一、勤奮堅毅
學習是個艱苦的過程,你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具有堅毅的意誌,才能獲得成果。
有些人對學習持有“虎頭蛇尾”的心態,開始時滿有新鮮感,勁頭很大,但沒過多久就懶散下來,不願意再付出努力;又有些人在學習上意誌薄弱,遇上外界的引誘,便半途而廢。這些態度都是學習的主要障礙。俗語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讓我們看看一些大學者及大政治家是怎樣磨練意誌,痛下苦功來求取真知識的。孔子的學習經驗
有些人對學習持有“虎頭蛇尾”的心態,開始時滿有新鮮感,勁頭很大,但沒過多久就懶散下來,不願意再付出努力;又有些人在學習上意誌薄弱,遇上外界的引誘,便半途而廢。這些態度都是學習的主要障礙。俗語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讓我們看看一些大學者及大政治家是怎樣磨練意誌,痛下苦功來求取真知識的。
孔子的學習經驗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好學,當他知道晉國樂師襄子的琴藝高超,便不惜千裏迢迢到晉國向襄子求教。
襄子教孔子彈奏一首樂曲,十多天後,襄子認為孔子已掌握了樂曲的節奏和技法,可以學其它新曲了。然而,孔子卻要求繼續練習原曲,直至能明白樂曲的主題和深刻意義。
又練了一段時間,襄子認為可以了,但孔子認為自己還沒理解樂曲所刻劃的主人翁,所以要求繼續練習這樂曲。
孔子不斷地練習,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像,漸漸在樂韻中顯現出來……“這不正是施行德政的周文王嗎?”兩人興奮地叫了起來。原來這首曲正是歌頌周文王的《文王操》!
蘇秦以錐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謀略家。在他成名之前,也有過一段感人的奮鬥故事。
蘇秦早年讀了不少書,認為自己很有本事,便向各國君主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是沒有君主願意采納他的建議。失意潦倒的蘇秦回家後,親人認為他沒出息,對他很冷淡。蘇秦大受刺激,發誓從此要好好讀書,充實自己。
他精心挑選了一本兵書,日夜鑽研,可是讀到深夜時,就會不由自主的睡著了。蘇秦為了驅去睡意,就在書桌上放一把錐子,困意來時就抓起錐子,刺向自己大腿,劇烈的疼痛立即驅走睡意,使他又精神百倍的讀書。
苦讀一年後,他終於學有所成,得到六國君主重用,同時還擔任六國的宰相呢!
司馬光的“警枕”
北宋政治家和曆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很聰慧機警,他年幼時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他的聰慧與喜愛讀書的個性是分不開的。即使他當了官,仍保持勤於閱讀的好習慣。
司馬光白天忙於公事,隻好在晚上念書,直至深夜才到臥室睡一會,五更時又起來讀書或寫文章。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用一段圓木頭來代替枕頭。圓木枕很堅硬,與腦袋接觸麵小,睡久了便會覺得不舒服,想翻個身,但當頭一離開圓木枕,圓木枕就滾開,頭便會碰撞到床板上。這時司馬光就會清醒過來,回到書房繼續讀書。日子一久,他跟圓木枕產生了感情,還親切地稱它為“警枕”呢!
二、為學之道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很多人認為在學校時間才是真正學習的時間,以一個擁有大學本科學曆的人為例,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算一算也有16年的時間待在學校,那麼一個人在學校到底學到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