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糊塗求學篇(5)(1 / 3)

人是社會中人,應知社會中事。因此對一個讀書人來說,當然麵臨著一個“閱世”的問題。讀書人常犯的毛病不是嗜書如命,而是回避現實社會。表現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顯然,這樣的讀書態度是消極的,是有害無益的。麵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一個知識分子也好,一個讀書人也罷,其根本的出路就在於積極地融入、認真地體察和大膽地呐喊,以此來充分體現作為一個知識者的社會良知。也就是說,一個讀書人不能隻為讀書而讀書,而是要盡可能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適時的人性關照與人文關懷。隻有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努力透視大眾生活,了解百姓生存狀態,才能閱讀好“社會這本大書”。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其道理就在於此。

書本知識雖然來源於社會實踐,但並不表明我們閱讀了書本知識,就能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恰恰相反,我們隻有讀好了“社會這本大書”,才能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如果一切都是唯書為上,其後果隻會是走向本本主義的死胡同。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隻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劃依樣畫葫蘆一般。

況且被記錄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跡而已,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些什麼,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很顯然,哲學大師所要澄明的是,讀書與閱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驗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對此,清末大學者嚴複也有自己的深刻見解:“讀書是閱古人之世,閱世是讀今人之書。”

讀書與閱世,或者說閱世與讀書,它們仿佛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共同證明了一枚硬幣的存在與幣值。簡言之,讀書有如閱世,閱世也如讀書。故而我們有必要學會“在讀書中閱世,在閱世中讀書”。

糊塗為學的藝術

一、名人治學方法

科學家培根的“釀蜜法”:我們不應該像螞蟻一樣單隻收集,也不應該像蜘蛛一樣光會在肚裏抽絲,而應該像蜜蜂一樣采百花釀蜜。

巴爾紮克的“反問法”: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

巴甫洛夫的“循序漸進法”: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再循序漸進!

狄慈根的“重複法”:“重複是學習之母。”

叔本華的“讀名著法”:用寶貴時間專讀偉人的已有定評的名著,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

愛因斯坦的“思考法”: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朱熹的“單一反三”法:單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魯迅的“摹仿法”:會摹仿絕不是劣點,我們正應該學飛這“會摹仿”的。“會慕仿”又加以有創造不是更好的嗎?

梁啟超的“分類法”: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兩類:一類是最熟的,一類是涉覽的。

胡適的“四到法”:讀書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鄭板橋的“好問法”: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故其落筆晶明洞徹如觀火觀水也。

鄧拓的“積累法”: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知識是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是積累起來的。

顧炎武的“新舊法”:每年用三個月複習舊知識,其餘時間學新書。

二、朱熹治學讀書法

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大學問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國古代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讀者、著書、講學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較為係統、全麵而對後世影響很大的讀書方法,即《讀書之要》,其包括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誌。

朱熹作為一位大教育家、大學問家,對讀書猶為重視。他曾說:“為學之道,莫先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這句話闡述了做學問首先要弄清道理,而弄清道理的關鍵在於讀書。朱熹不僅重視讀書,而且,猶為重視讀書方法,即在有效的時間裏如何才能提高讀書效率。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讀書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