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糊塗求學篇(6)(1 / 2)

現代醫學統計資料分析顯示,人的知識水平或者說文化程度不同,對各種疾病的罹患率和死亡率也不同。據湖北武漢1994年對轄區內近幾年死亡的47歲至56歲年齡段的9萬多人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這一年齡段的死亡者中,大學文化水平者為12.92%;高中文化水平者為16.5%;初中文化水平者為21.32%;小學文化者占23.98%;文盲者占25.26%。在對這9萬多例死亡者進行死因分析時同樣發現:因罹患結核病致死者中,大學文化程度者致死的相對危險係數為21,高中文化者達到80;初中文化者高達119。在因癌症而致死的病例中,大學文化程度者的相對危險係數是83;高中文化程度者是94,初中文化者是112。在因流感與肺炎所致死亡者中,大學文化水平者的相對危險係數是63;高中文化水平者是76;初中文化水平者是106。在因糖尿病、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所致的死亡者中,也顯示出同樣的規律: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者的發病和致死危險性要比大學文化水平者高出二至三倍。

文化知識水平因素與人的健康和壽命關係密切的原因在於:文化水平高、知識豐富者具有科學的心理和思維,易於接受醫學知識,自我養生保健能力強,相信生命健康在於運動,能堅持健身鍛煉和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衛生習慣。如以損害健康的吸煙行為習慣為例:文化知識水平低的吸煙率為60%,而文化較高者僅有18%。有調查資料證明:在濫用化妝品、減肥藥而單純追求容顏美、身材苗條的女士中,文化水平低的占大多數。同時讀書少不學習、知識貧乏的人即使進行健身鍛煉也往往帶有盲目性,不是偶爾鍛煉“一曝十寒”,就是難以遵循“因人而異,強度適中,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科學健身鍛煉原則。而且文化水平低,知識貧乏者平時往往不注意自我養生保健,一旦患病也不大相信醫學科學,有的甚至去求神拜佛,以至延誤治療康複時機而釀成悲劇,這在文化教育滯後、人群知識水平低的偏僻鄉村並非鮮見。

所以,一種新興的保護身心健康、有益於養生延年的活動:讀書學習尤其是讀書學習傳統方式,即閱讀朗誦活動近年來在各地悄然興起。如日本有很多廣播公司開辦了閱讀中心,不少城市也建立起老年閱讀組織,通過閱讀延緩老年人記憶力衰退,增強健康長壽的自信心。因為閱讀尤其是朗誦閱讀能增強肺和上呼吸道功能,又能活躍大腦的思維。故此,閱讀朗誦被人譽為有益人體健康的“精神體操”。而閱讀作為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可謂源遠流長,如漢代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唐代也有人說:“文章之於人也,譬如藥,善服有濟。”

在中國曆史上還有閱讀朗誦詩詞治病的典故,如唐代詩人韓愈,有一天感到煩躁不安、頭暈腦脹,正準備靜坐閉目養神時忽有一少年來訪,韓愈示意家人告知身體不適不能相見。然而少年執意要遞上一本詩稿讓韓愈過目。韓愈隻好接過詩稿勉強翻閱,但當讀到《雁門太守行》第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時情不自禁歎道:“好大氣魄!”再往下讀到“甲光向日金鱗開”時又一聲驚歎:“好壯觀的景象!”韓愈立即被詩文意境感染、陶醉,原來煩躁不安,頭暈腦脹的感覺也一掃而光了。

讀書學習提高人群文化知識水平所產生的防病保健、養生益壽的作用已如上述,而讀書學習對每個人的保健養生作用首先是增進讀書者的心理健康。《衛生寶鑒》中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生健康長壽之根本。而讀書學習增進讀者心理健康的原理之一是讀書猶如與一種高尚、睿智的心靈對話,能得到如同良師益友般的教誨、啟迪與幫助,二是書中的情景和人物若與讀者有相似之處,讀者會情不自禁將自己想象為書中人、跟書中的角色瀟灑走一回,從而曆經一次心靈的沐浴洗禮;三是書中的“一語驚醒夢中人”的警句或情節,使讀者有機會自我省悟,並可能由此獲得意外的解脫;四是讀資料性書籍尤其是養生健康知識雜誌可使讀者掌握防病健身技能,緩解因缺乏醫學知識而對疾病產生猜疑和恐懼,同時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康複和健康生活;五是書中的情景與讀者產生共鳴可以獲得心理支持與信心,這就有可能成為改變病態的轉折點,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就可能淡化消失;六是書中的趣味性情節和氣氛可使讀者專注入迷、轉移讀者對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從而忘卻疾病的痛楚與煩惱;七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後形成良性循環和規律,使大腦神經能長期保持恬靜健康的正常狀態。

二、讀書明理

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讀書。因為人們通過學習可以樹立良好的品德,增加自己的智慧。人的品德、性格從生下來就各有各的缺陷。有學問、修養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用加強學習的辦法來彌補,於是就變成了一個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了。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而被這種不足支配著任意作為、隨性行事,所以造成許多過失。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曾言:“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不加以馴服,永遠都不會成為最驍勇的千裏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