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糊塗求學篇(7)(1 / 2)

不論在什麼時代,不論是什麼人,讀書,總會有一個目的性。

“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廣為流傳的“座右銘”是中國古時知識分子的讀書觀的真實寫照。他們“頭懸梁”、“錐刺骨”、寒窗苦讀的動力來自於謀取一官半職。孔夫子說的很實在:“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就是說,通過學習可以求祿求官。

“為讀書而讀書”的清高儒生也大有人在,他們憑的是興趣,既超脫,也有“閑”。宋代詩人尤袤非常喜歡讀書,也非常喜歡藏書,據說他的目的就是:“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而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這個目的,出自於詩人之口,確實讓人感到有點“浪漫”。

眾多文人墨客受到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不謂不朽”觀點的影響,形成了“為立言而讀書”的“讀書觀”。他們博覽群書、四處尋訪、通宵達旦閱讀,為了實現以“立言”求“不朽”的宿願,著書立說,流芳千古。不論人們讀書是出於什麼目的,但是人們無可否認的,讀書都是為了求知。確切地說,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積累知識,為了開闊視野,為了增長才幹,這才是目的所在。

猶太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智慧來自於讀書,來自於全民族共同讀書的自覺性與延續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圖書館,人均擁有圖書量為世界之最。

讀書積澱了智慧,讀書成為了一種精神依托,讀書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應該成為大學生們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特萊曾經說:“各界的人,如商業界或產業界中的人,都曾告訴我:他們最需要、最歡迎的大學生,就是那些有選擇書本的能力、及善用書本的人。”而這種善擇書本與善用書本的能力正是在習慣中養成的。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雖然每天隻有10分鍾,20年之後,你的知識程度必前後判若兩人。隻要你所讀的都是好的東西。

你可以利用每天10分鍾時間讀一些書,在讀書上下一分功夫,這足以助你在將來的事業上獲得一分上進。一個人愈能儲蓄則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則你愈有知識,你能多儲一分知識,就足以多豐富你的一分生命。這種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益,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於日後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加充實,更加豐滿,可以使你更能應付人生。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積累,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不會消失,別人也偷不走,它永遠是你的財富!

湯雪梅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強人,但是她已經開始了創業,並初獲小成。作為一名市場人,她認為是讀書,帶給了她蛻變的極大勇氣。

湯雪梅身旁的書架上,全是商業雜誌,疊得整整齊齊。“我們時刻需要市場第一線的情報,挖掘最新的思想。”她解釋,停頓下來,想了一下,“書店裏最熱銷的營銷書籍,通常是給一、二線的市場人員看的。”這位數字100市場調研公司的老板,當年一腳跨出中歐國際商學院的大門,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創業。她把自身蛻變歸結為不斷的“學習”。“如果不去中歐學習,我永遠都不相信我能去創業。”她笑著說。

平台效應

時間回到2003年,當時湯雪梅正擔任零點調查的總裁。在她心目中,合格的老板就應該象她的上司袁嶽那樣:反應迅捷、口若懸河、氣勢逼人,舉手投足極具人格魅力,而湯學梅則性格平和,較為沉穩。

進入零點的7年裏,湯從技術做起,先後又嚐試了市場、客戶銷售等不同的部門,最後這位資深員工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零點的總裁。

當時的湯雪梅已經做得挺不錯了。2001年,她接手零點總裁,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整個公司,從市場的戰略定位到內部的結構調整、工作流程以及人員效績評估管理體係及規章製度等,而且頗見成效。

用調查行業習慣的數據形式來表示湯雪梅改革的成果,那就是:公司兩年後的銷售額增長了20%,成本降低10%,利潤增長30%;根據蓋洛普Q12法則進行的調查指標,員工滿意度從51%上升到90%。

然而,當一切步入正軌、公司進入良性循環時,當總裁的湯雪梅反倒覺得“太輕鬆”了:“那個時候我的能力都發揮得差不多了,我的很多想法都付諸實施了,做熟的東西再做下去缺乏動力,就感到缺少了一種激情和一種創新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