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諸葛亮審時度勢,決定派諸葛亮親自趕赴東吳,遊說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其時,孫權也有聯合劉備抗擊曹操之意。在此之前,孫權曾派魯肅以吊唁劉表為名去與劉備聯絡,但是鑒於曹操的勢力過於強大,劉備新敗,曹軍更是士氣高昂,準備一舉奪下江東,此時此刻,孫權就不得不仔細掂量,或戰或和,或協力抗曹,或俯首稱臣,這使他猶豫不決,一時難作決斷。另外,他手下的大臣和將軍們也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派主戰,一派主和,這使孫權更加左右為難。正在此時,諸葛亮隻身乘船來到東吳,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見到了孫權,使其堅定了聯合抗曹的最後決心。
那一日上午,諸葛亮朝見孫權,他機警過人,用激將法對孫權說道:“今曹操在平定漢北之後,乘勝南取荊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故劉公遁逃到江夏。請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考慮一下:若能以江東人馬與曹操抗衡,不如趁早和他決裂;如不能抵抗,何不卸甲棄兵,北麵稱臣?今將軍表麵上臣服曹操,而內心猶豫不決,事情危急不能決斷,大禍不日就要臨頭了!”
諸葛亮的一席話,確有數落孫權欲卸甲投降之意,這無疑刺傷了孫權的自尊心,他即刻反問:“如果像你說的那樣,那麼劉公怎麼不投降曹操?”這樣一來,孫權的思想正好進入了諸葛亮布設的圈套之中。至此,諸葛亮便開始大肆宣傳抗曹的大義。他對孫權道:“田橫,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守義不屈,何況劉公乃皇室後裔,英才蓋世,眾人景仰,如江河之歸大海,若真的大事不成,這是天意,豈能屈從於曹賊之下?”一席話有意無意中把孫權又一次擺在了田橫、劉備之下,這無疑進一步激怒了孫權,他哪能讓人小視自己,於是斷言說:“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我的決心定了,難道除了劉公之外沒人能抵擋曹操?”
正在這時,東吳接到了曹操盛氣淩人的挑戰書,信上寫道:“我奉天子之命討伐罪臣,大軍南下,劉琮投降。現在我提水步軍80萬,正要和將軍會獵東吳。”戰書明顯透出威懾之意,這進一步使孫權痛下決心,決定與曹軍決一死戰。他看罷戰書,棄之於地,拔劍砍掉案幾一角,說道:“誰敢再提投降,有如此幾!”
至此,諸葛亮遊說東吳已基本成功。為了進一步解除孫權對劉備實力的懷疑,諸葛亮幫孫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曹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且北方士卒又不習水性,而劉備現還屯有陸、水精兵萬餘人,加上屯兵江夏的劉表的長子劉琦也有士卒不下萬人,如果東吳能派一員猛將統兵數萬出擊,與劉公同心協力,定能打敗曹操,使之北退,那麼,三分天下的局麵便形成了。孫權依諸葛亮之言,立即調撥了三萬精兵,由周瑜和老將程普分別擔任左右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同諸葛亮一起前往樊口與劉備軍隊會合抗曹。劉備憑借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一下子爭取了東吳十萬之眾,並帶回東吳三萬精兵,這為扭轉當時整個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隨後孫劉聯軍采用火攻之計於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敗曹軍,號稱幾十萬大軍的曹操僅帶二十餘騎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東北)逃脫。
赤壁大戰之後,周瑜從曹軍手中奪回了江陵,劉備與諸葛亮則帶兵南下,奪得荊州南部的江南四郡,並在劉琦病死後占領荊州牧,屯兵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後劉備與諸葛亮為實現“隆中對”中的第一步戰略目標,進一步向孫權借用荊州江北各郡,從而將其軍隊從公安移駐到江陵。至此,依靠自己的厚黑處世哲學,劉備終於真正擁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才開始形成。
難得糊塗處友之法
一、擇友要慎
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在選擇朋友的時候要明辨忠奸,在對待真正朋友的時候,既要做到寬容忍耐、誠實厚道,又要不畏忠言逆耳、直言納諫。在無形中給友人以幫助。謹記交友貴在交心。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真正的是與非,它們不過是依人的喜好或厭惡為標準,凡是徇私枉法者都養了一批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