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糊塗為人篇(15)(1 / 3)

人舉步之時,就形成了城牆,就是如何隔開別人的窺探越讓人捉摸不透,這城牆就越修的妙。人人要修,人人都有偷看別人的願望,總認為別人的城牆裏有什麼奧妙,便挖心思地拆別人的城牆用來加固自己的牆體,這是理解別人的心理。理解這兩個字端的滑稽,理解到哪兒也是在城牆裏繞彎兒,繞來繞去還是越繞越糊塗,這就是人的不可理解。你看那些喊理解越響的人,十有八九隻有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不會讓別人理解自己,這理解因城牆而生,城牆塌毀也無理解可有了。

有異鄉人來京城看什麼?看城牆,以前有城牆的時候,大家不容易進來,現在容易進來了也就索然無味了。城牆內的東西和自己城裏的東西大同小異,沒多大差別。尤其是當地人的大戶,自己的深宅大院同大城市的城牆內沒有多大區別,自己的牆內人少安靜,別有一番滋味,也就沒有了出去的願望。國王做不成,做這家長也可以,照樣可以吆五喝六,作威作福。隻是時間久了,總要有動一動的念頭,就走出城外,看見到處都是城牆,不由自主就產生了畏難情緒,還是回自己的牆內好。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為往來要通過城牆,既麻煩又困難,還是算了。’現在有個詞叫開放,什麼叫開放?打開城門,不管大大小小,讓別人進來。對於習慣城牆文化的國人來說,不能不引起恐慌,因為害怕別人窺見了自己內裏的風光而占了去。其它家的城牆內大同小異,沒有什麼新花樣。自己的牆內還要費盡心思去打理,哪來興趣占去你的風光?這種擔心真是多餘。一個人看了很多人的牆內風光,有話說是見了大世麵。這肯定是一個見多識廣、明晰整理的人,大家便爭先恐後地聽從他的教導。其實這個人的城牆隻是比別人大一些而已,沒有什麼區別。

以步步為營,以建築城牆為自己一生目標的國人一天不放棄築城牆的打算,就一天比一天沒有希望。因為城門既開,牆修得再高也有門,是門就是讓進出的,你想進出別人的門就要給別人開放自己的門,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城牆的隨處可見,使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也不放棄。洋人是沒有多少城牆的,尤其到現在你願意看就看個夠,隻有國人對國人之間才有建城牆的必要。國人走到天涯海角,國人越多,相互的鬥爭愈烈,鬥什麼?拆對方的牆建自己的城牆,不讓拆,就越發的起勁,忙得團團轉,讓洋人看了不可理喻。假如一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他沒有看見洋人城牆,起初有些不習慣,這也叫陌生感,時間久了,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多少必要去建什麼城牆了。如此心懷坦蕩,日月可鑒,多麼坦實。

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不想回來,大多也是因為怕再看見城牆所致,連相好多年的朋友,回來都感到理解困難,這是你已經沒有了城牆而對方還有城牆的緣故。國人什麼樣的苦都可以忍受,惟有怕辛苦建築城牆;一日城牆不去,跑到洋人土地上的人隻能越來越多,而大多不會回來,除非自己原來的城牆套著別人的城牆,可以享受沒有城牆阻隔的福氣,即國人的關係網。再說國人仗著人多,多走幾個沒有什麼關係,殊不知國人去了一個沒有城牆的地方,自己把築城牆的聰明才智用在了城牆以外,這能力就絕對不會比洋人差。

城牆文化已經滲透到國人的整個為人處世的各個角落,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圓。方圓是什麼?就是城池;規矩是什麼,是用來丈量城牆的程度的。

因為城牆而生禮儀,出門進門都要講禮儀,遇到不通禮儀的蠻夷之邦,就如一個書生同兵士打仗一樣,一個書生對付一個兵士可能兵士會被書生說服,如果一群書生對付一個兵士恐怕就難說服了。因為書生多了,自己便要禮讓三先,要麼搶著先說,要麼誰也不說話,兵士看的不耐煩,幹脆三刀兩拳全部幹掉算了。真是道理多了反倒講不清道理了。人多嘴雜是國人的特長,三個女人一台戲不是熱鬧,而是七嘴八舌沒有了道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鐵路一條心把各自的城內故事說給對方聽,原來都一樣,道理也就自然明白了。多少城牆其實都是一回事。一個沒城牆的人攻打一個有城牆的人可能困難,如果多少個沒城牆的去攻打一個有城牆的人,搭人梯也能衝垮它。城牆有何懼之?萬裏長城既不能防外寇,也不能禦內敵,豈不是個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