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幹事需要“自討苦吃”(1 / 1)

平心而論,苦不是什麼好東西。苦難、苦惱、苦衷、苦刑、苦差,好嗎?辛苦、痛苦、艱苦,好嗎?都不好。那麼,為什麼人們又都熱衷於提倡“吃苦”?這實際上與艱苦的生活能考驗人的品質,磨煉人的意誌有關。

看看曆史上的英雄人物,能成大事者,無不是苦盡甘來的結果:齊桓公流浪十幾年才成就霸業;劉邦創業初期也在山林中蟄居過一段時間;韓信則衣食無著,四處流蕩。最典型的莫過於臥薪嚐膽的勾踐,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在會稽山打敗後,一心發奮圖強,立誌報仇雪恥。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國恥,他夜裏睡覺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裏,還在房梁上吊著一個苦膽,每次吃飯都要嚐一嚐,以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過去的屈辱。這樣苦心經營十年,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打敗了吳國。

“臥薪嚐膽”中的勾踐,無疑是一個吃苦的典型。他用十年的苦,換來了國家的重生。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可以沒有資本、沒有經驗,甚至沒有文化知識、沒有家人的支持,卻不能沒有上進之心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個人如此,團隊、政黨、國家同樣如此,我們黨就是最好的例證。在戰爭年代,一個連隊要是黨員多,那這個連隊戰鬥力就強。為什麼?就是因為黨員打仗時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平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充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進而團結帶領其他戰士一起奮鬥。實際上,我們黨所取得的每個成就,所戰勝的每個困難,都是通過艱苦奮鬥取得的。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擺在我們麵前和將來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挫折將越來越多,靠什麼來克服這些困難呢?自然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黨要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寫進黨章中了。

時下,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享樂主義思想的侵入,個別黨員早就把艱苦奮鬥的作風拋之腦後了。有的揮霍公款奢侈浪費,整天忙於迎來送往,沉醉於酒店賓館,坐豪華車,住豪華屋,吃豪華宴,公款消費,揮金如土;有的沉迷於腐朽糜亂的生活,在台上大講理想信念、精神文明,暗地裏卻喜歡進歌廳舞廳桑拿房,甚至嫖娼、包二奶,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有的貪圖安逸腐化墮落,在生活上,吃講營養、穿講名牌、住講寬敞、行講舒適,工作上,思想懶惰、不謀發展、看攤守業、不思進取。這些不良作風,嚴重敗壞了黨的風氣,影響了黨的形象,為人民群眾所深惡痛絕。

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同樣離不開艱苦奮鬥,所以,我們絕對不允許這股驕奢淫逸之風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的形象。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並強調,“我們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

作為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我們應該經常捫心自問:“你為人民吃了多少苦?”“離黨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多少差距?”要學會在時時自省中“自討苦吃”,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

那麼,黨員幹部如何做到“自討苦吃”呢?

一是跟群眾相處時要隨時準備吃苦。跟群眾相處,若不能吃苦,就不能拿根大蔥就上炕,就不能端起大碗就喝水,就不能和百姓坐到一條板凳上,老百姓自然也就不會把你當成自家人,更不會道出心裏話。所以,跟群眾相處就要隨時準備吃苦。二是困難麵前不低頭。把困難、矛盾、壓力視為財富和機遇,用這種理念和心態去工作,就會“樂在苦中”。三是生活上不怕吃苦。不怕吃苦體現在生活中,就是要節儉、清貧,戒奢侈、禁貪欲,自覺抵製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誘惑,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麵麵,切切實實做一個敢於吃苦、樂於吃苦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