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巧幹(1 / 1)

俗話說得好:“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兩橫一豎’一個‘幹’。”大幹大變樣、小幹小變樣、不幹不變樣。麵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新形勢和新挑戰,共產黨員怎樣才能將“幹”字落到實處,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呢?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家星級酒店的經理要在廚師中選擇一位廚師長,於是向所有的廚師宣布,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雞蛋立起來,誰就能夠做廚師長。十幾個廚師都不斷地嚐試用各種技巧、從不同的角度去立雞蛋,都失敗了。隻有一個廚師不慌不忙地把雞蛋的底部輕輕敲碎,雞蛋一下子就立了起來,他因此當上了廚師長。可見,成功不僅僅需要努力,同樣也需要好的方法,也就是俗話說的“苦幹不如巧幹”。

《射雕英雄傳》裏麵有一情節:黃蓉被一個巨大的海蚌夾住了腳,費了老大的勁也掰不開,結果抓了一把細沙放到蚌殼裏麵,蚌就自己打開了,因為蚌最怕的就是細沙。這個情節突出的,也是一個“巧”字。

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火燒赤壁”靠的也是一個“巧”字。曹操擁重兵而來,氣勢洶洶,而諸葛亮和周瑜在分析了曹操不善水戰的情況後,妙“送”“連環計”、“苦肉計”,最後巧借東風,贏得了這至關重要的一戰。倘若東吳與蜀直接與曹操正麵交鋒蠻幹的話,隻怕到時真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了。

我們黨員無論做什麼工作,都需要在“巧”字上麵多下功夫。

回顧曆史,鮮見有偉人事到臨頭抱佛腳,不顧效率地蠻幹。能成大事者,大多是處變不驚,有策略、有計劃達到自己目標的人。這些人通常能夠把握規律,抓住關鍵,集中力量到一點去突破,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們常說:“三歲孩子做了再想,六十歲的老人想了再做。”是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需要有闖勁的人,但“有闖勁”並不是僅憑匹夫之勇蠻幹硬闖。好力氣也要有好頭腦,勇氣結合巧幹,才能問鼎輝煌。

所以,黨員幹部在“實幹”的同時,更要學會“巧幹”。

巧幹,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有勇於自我革新的精神。俗語說“心靈手巧”,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心靈”不應理解為天賦的聰明,而是說,隻有保持思路清晰、思想活躍,不為老一套的陳規舊律所束縛,才會幹得巧。很明顯,如果沒有這種革新求變的精神,把本來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就像“佛爺腦袋動不得”,就隻能永遠守著老辦法,昨天怎麼幹,今天還得怎麼幹,這樣當然不會生出巧來。

通常,人們還常常把“巧“和“精”聯係起來,稱為“精巧”,這也是有道理的。巧自精中來,精通了這件事情,摸透了這件事情運動變化的規律,很自然就會生出巧來。“熟能生巧”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當然了,巧幹許多時候也需要以苦幹為前提。古今中外的能工巧匠,許多人當初並不怎麼“巧”,隻是後來下了許多的苦功夫,才逐漸“巧”起來的。俗話說“隻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要達到“巧”的境界,苦幹是必不可少的,企圖偷懶取“巧”,其結果隻能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