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的樂羊子離開家去拜師求學。一年後,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問:“你怎麼回來了?”樂羊子說:“我太想你了,所以回來看看。”他的妻子聽了以後,二話不說,拿起把剪刀走到她的織布機前。她指著那塊已經完成了一半的錦緞說:“這塊錦緞用的是最好的絲,一絲絲地累積起來的。如果我現在把它剪斷,就等於前功盡棄。你求學也是這樣。隻有勤勉才能學到知識。現在,你半途而廢,和剪斷織布機上的錦緞有什麼區別?”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大為感動,重新回去修習學業,七年沒有再回家。
有很多黨員和樂羊子一樣,在幹創事業的過程中,也往往習慣於半途而廢,虎頭蛇尾。剛展開一項新的工作時,總是熱情洋溢,聲勢浩大,大會強調小會要求,大事號召小事動員,大街小巷走串,一派精神頭十足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工作的開展,困難的顯現,他們的熱情便逐漸降溫——先是夏天,熱火朝天地幹;再是秋天,拖拖拉拉地幹;一到冬季,整個項目就被打入冷宮,徹底不幹了。春天一到,新項目上馬,又是一番大動作……周而複始,就像掰玉米的小猴子一樣,剛掰下這個,又覺得前麵的更好,就扔下手裏的去掰另一個。另一個到手,覺得還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個“更好的”。不知不覺走到了玉米地的盡頭,這個時候已經很晚了,小猴子隻得慌慌張張隨便掰一個。回去一看,卻是個又小又癟的玉米。
虎頭蛇尾其弊有三:
其一,導致前功盡棄。因為開頭聲勢大,方方麵麵都非常重視,自然會收到一定的成效,甚至是很大、很可喜的成效。但是,由於後來馬虎了、放鬆了,好不容易收到的成效必然會悄悄地失去,曾經花費很多心血的努力也就隨之前功盡棄,付之東流。
其二,常常弄巧成拙。開頭聲勢大、來勢猛,然而來得猛,去得也快,最後草草收場,不了了之。後來問題死灰複燃了,反而比先前更嚴重、更糟糕、更不可收拾,欲治更亂,弄巧成拙。
其三,易使權威喪失。虎頭蛇尾一次、兩次問題尚不很嚴重,倘若如是再三、再四,事情就麻煩了。大家都認為你不過是瞎咋呼一通罷了。於是,彼此心照不宣,平時該怎麼辦還怎麼辦,該怎麼行事還怎麼行事,根本不會去落實新的政策方針。
由此可見,這類“談設想頭頭是道,抓落實虎頭蛇尾”的黨員幹部,雖然也在幹事,但由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幹,不能持之以恒,因此,無論開頭聲勢如何浩大,最終大都一事無成。
因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共產黨員,應該事事嚴格要求自己,不做虎頭蛇尾的事,紮紮實實地推進每一項工作,完成好每一項任務。隻有“說了就幹、定了就算、幹就幹好”,才能切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明天更比今天好”。
要紮實推進每項工作,需要有“釘釘子”的精神。幹創事業不能一以貫之,無論開頭聲勢如何浩大,都不會取得好成績,反而投入越多,浪費越大。隻有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始終如一地保持一股勁,朝一個方向努力,勇往直前、屢敗屢戰,不屈不撓、久久為功。
要紮實推進每項工作,還要有長遠的目光。職業棋手在下棋時,會預先考慮到後二十步、三十步的走法。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的確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我們在棋盤上雖然沒有能力為下一步鋪路,但是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內卻可以將眼光放長遠些,預先估計好將要出現的困難,不打無準備之仗。唯有如此,才能將實事幹好,好事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