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比一個人從一生下來就肩負著使命一樣,不容找任何借口來推脫。但在做事的過程中,每個人做事的心態又會有所不同。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景:
領導:“那件事你做了沒有?”
下屬:“做了。”
領導:“做好沒有?”
下屬:“這個,馬馬虎虎,還行,湊合……”
“湊合”二字,是我們國民普遍能接受的生活哲學。
家中生活艱辛,隻能勉強混飽肚子,他不去努力工作,卻安慰自己說:“湊合活吧!好死不如賴活著。”麵對沒有愛情、隻有爭吵的婚姻,他不會改進或重建,卻說:“湊合過吧!”旅館不衛生,被子沒洗,還有蟑螂,牆上的汙跡像世界地圖,他心中厭惡,但為了少惹麻煩,便自我安慰道:“湊合一夜算了。”
湊合的結果是什麼呢?
一湊合,標準低了,心氣沒了,頹廢潦倒了,便黴運迭至。本想跨越攀高,幾個跟頭摔下來之後,就想“湊合吧”,一下就蔫了精神,棄了目標。湊合原則失底線、湊合人情摻假意、湊合人性打折扣,一味湊合下去,“迷迷瞪瞪上山,稀裏糊塗過河”,湊合就成了窩囊、消沉、頹廢的代名詞。
我們再來看馬虎,“馬虎”是啥?相傳宋朝一位畫家做事不負責,畫了一幅虎頭馬身的畫。有人問他:“你畫的是虎還是馬?”他回答:“馬馬虎虎。”後來畫家的兩個兒子受《馬虎圖》的影響,去野外狩獵,遇見虎和馬,把虎當馬、馬當虎,結果雙雙死於“馬”口中,“虎”蹄下。從此,人們便把辦事不認真、粗心大意的人稱為“馬虎先生”。
與湊合相比,馬虎的危害更大。
試想,如果一個護士不小心給糖尿病人輸錯了藥液,那會造成什麼後果?如果一個水泥工人因疏忽生產了一批不達標的水泥,而一家建築公司正準備用這批水泥做建築材料,誰能知道他的不小心會造成多大的災難?一個財務人員如果在彙款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賬號,公司又會蒙受多少損失呢?
所以,湊合和馬虎的態度,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有的工作態度。既然做了,就不能簡單地停留於“做了”的層麵,而應該力求做到最好。
“做了”與“做好”有何不同?做了,是在簡單地完成任務,大都是以應付的方式,質量沒有保障,相當於馬馬虎虎和湊合;而做好,是在完成的基礎上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質量自然也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
吳冠中老先生在他最當紅的時候撕掉了不少畫作,他之所以要撕毀畫作的原因是:“人老了,趁現在活著,趕緊把那些自己覺得不滿意的作品撕掉。”撕掉不如意,留下的便是精品。倘若湊合了,自我遷就、自我懈怠,那就等於是降低了自己人生的質量。
我們共產黨員不是普通群眾,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都要有一種先鋒模範意識,做群眾的楷模、榜樣,所以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應當堅持高標準,精益求精,努力做得好些、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