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而為是我們最常用的口頭禪,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常常聽到“我盡力而為”、“我會盡力的”之類的話,以此表達當事人對事情的重視及努力程度,但說者信誓旦旦,聽者卻心裏沒底,因為他不知道這“盡力而為”代表的是能完成任務、還是不能完成任務。由此可見,在幹實事時,光有“盡力而為”的保證是不夠的,還應該“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務。
很多同誌會說了,我都盡力了,還能怎樣?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破釜沉舟的故事。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項羽過河後命士兵把鍋都打碎,船都弄沉,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結果大破敵軍。捫心自問,你做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拿出這種精神來,如果沒有,何談盡力?
說盡力,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設限的表現。就好比能負重100斤,負重九十幾斤就算是盡力,每次都按這樣的負重去完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事有相反,有時候,提高期望,衝破自我設限的藩籬,也是向成功邁進的一種方式。比如你負重101斤、102斤,行不行呢?問題應該不大。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潛能平均開發程度隻有10%左右。可見,人類還有絕大部分的潛力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一旦這些潛能得到開發,所爆發出的能量將是非常驚人的。
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見得就是客觀的。有個故事說,一個人捉到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散步、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變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生活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意願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主人聽了一個獵戶的建議,把它帶到山崖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起初,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求生的本能促使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才成為一隻真正的鷹。
和故事中的鷹一樣,我們的潛力有多大我們自己並不知道。這就啟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不管碰到什麼問題,都應該告訴自己要像戰士一樣全力以赴,勇於拚搏。
由此可以看出,盡力而為與全力以赴,二者雖然都強調了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努力的程度不同。盡力而為,含有太多被動的成分,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悲觀情調,有一種被迫而為的無奈。以“盡力而為”的態度做事,碰到問題會退縮、會抱怨,會找理由推卸責任;而全力以赴,則是滿懷激
情,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做事,有必勝的信心,碰到問題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把問題更好地解決掉,把事情圓滿地完成。這是兩種不同的做事方法,而有時候卻成為失敗與成功的分水嶺。就像《勇闖奪命島》的一句台詞:“永遠不要說你已經盡力了,失敗者總是抱怨自己已經盡力了,隻有勝利者才能贏得選美皇後的芳心!”
全力以赴,不是等到困難時才全力以赴。佛經裏說:“獅子搏象,必用全力;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隻要是幹事,就不能挑肥揀瘦,事大事小,都需要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時時準備著。隻有準備充分,訓練有素,不斷增強自己的辦事能力,才能在困難來臨時一展拳腳,一飛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