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錯要認,有錯要改(1 / 1)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深山老林裏,有兩座相距不遠的寺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人人戒備森嚴,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一團和氣,個個生活快樂。甲廟的主持看到乙廟的和尚們和睦相處、相安無事,非常羨慕,但又不知道其中的“奧妙”。於是,有一天他特地來到乙廟,向一位小和尚討教“秘方”。甲廟的主持問:“你們有什麼妙法讓廟裏一直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正當甲廟主持感到疑惑不解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從外麵回來,走進大廳時不慎跌了一跤。這時,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真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把地拖得太濕,讓你摔著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見狀也跟著跑過來說:“不,是我的錯,沒有提醒你大廳裏正在拖地。”摔跤的和尚沒有半句怨言,隻是自責他說:“不不,是我的錯,我太不小心了。”甲廟主持看了這“精彩”的一幕,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乙廟和睦相處的“奧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認錯是一種有擔當的表現,是和諧人際關係的一把金鑰匙。作為共產黨員,我們怎麼來麵對錯誤呢?是矢口否認、一聲不吭、倒打一耙、把水攪渾?還是痛痛快快說聲“對不起,我錯了”?

兩種態度,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不認錯的人,從小錯到大錯,再到更大的錯誤,一個接一個,直至違犯黨紀國法受到懲處,仍死不認賬,這樣的人並不罕見。

據報載,原新鄉市委書記祝友文因受賄而被關進了大牢。在確鑿的證據麵前,祝友文不僅沒有一絲的慚愧悔改之心,反而大肆叫嚷:“現在的官是你貪我也貪,大家都在貪,不貪白不貪。別人的問題比我大,為什麼不查?為什麼光查我?這是不是跟我有意過不去?”另據媒體報道,重慶市原綦江縣委書記張開科也是個死不認錯的主兒。當他因涉嫌受賄、玩忽職守受審時,隻要公訴人一提出對他不利的證詞證言,他就用“純屬虛構”一詞來回應。他們之所以有現在的下場,“不認錯”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與此相反,敢於認錯的人,由於知錯、改錯,不僅避免了犯更多更大的錯誤,而且還得到了群眾的愛戴與擁護。

李立三同誌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他曾經犯過錯誤,但他敢於正視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從不諱疾忌醫,經常主動作自我批評。在各種會議上,他常說:“我叫李立三,過去犯過錯誤……”他的自我批評非常誠懇,沒有半點虛偽和裝腔作勢,使人感到非常真誠,因而他也得到了大家的敬重和愛戴。

實際上,敢不敢認錯,願不願認錯,是一個人有無擔當的表現。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難免會犯錯誤,錯了就要敢於正視問題,敢於承認不足,敢於承擔責任。隻有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善於取長補短,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和能力素質。

時下,有的同誌犯了錯誤或工作出現失誤時,往往因為顧及“麵子”、考慮“位子”,對問題遮遮掩掩、支支吾吾,不向組織和群眾說真話,不願誠懇地開展自我批評。有些人雖然承認自己的工作失職,卻以領導身份自居,談問題總是避重就輕,不肯低下自己高傲的頭。如果將“麵子”、“位子”看得太重,那些掩蓋起來的缺點和錯誤就很可能成為潛在的“毒瘤”,終有一天“麵子”和“位子”會在“毒瘤”的惡化中失去。如果勇敢地承認並痛下決心改正缺點和錯誤,不怕丟“麵子”、失“位子”,就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威望反而會提高。

“朝聞過而夕改之。”我們黨員幹部要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三省吾身,知錯就改,勇於麵對,勇於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