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擔責要有所怕,有所不怕(1 / 1)

“怕”是一種常見的心理,走路怕跌,吃飯怕噎,外出怕家裏被盜,過馬路怕被車子撞倒……種種害怕,往往是揮之不去,不招自來。

有的“怕”是該怕。怕出交通事故,就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怕得病,就堅持鍛煉身體;怕企業倒閉,就加強管理,增加效益。這種“怕”當然是對的。

有的怕則沒必要,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怕自己話說得不利落,怕見人後自己臉紅,怕考試失敗,怕……這種怕的心態,遠比所怕的那個具體事實可怕得多。

共產黨人,也有我們該怕的和不該怕的。

想當年,彭德懷身為國防部長,處處嚴於律己,自奉儉約,一不換車二不調房,何故?答案感人肺腑:“怕特殊化了,老百姓要罵娘!”彭大將軍怕得有理、有智,於“怕”中顯高潔。朱鎔基就任總理後答記者問時,說他“很惶恐,怕辜負了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朱鎔基的“怕”,是責任心、事業心、進取心的真實流露,表現了一種高尚的精神風範。

那麼,作為一個有擔當的共產黨人,應該怕什麼呢?

一是怕落後。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黨員,隻有怕落後,才能產生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勇於擔當、奮發向上,才能創先爭優,勇往直前,永不落後,永不退步。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誌告誡大家,落後就要挨打。多年來,正是因為我們有了這種怕落後、怕挨打的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

二是怕權力。權力是責任,一分權力,十分擔當,權力越大,責任越重。作為共產黨員,能不能過好權力關,關鍵是看在行使權力時,是否有所“畏”。隻有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時刻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和黨的紀律,才能自覺地按黨章和黨的路線、方針辦事。

明朝朱元璋曾問大臣們:“天下何人快活?”群臣眾說紛紜,多為富貴王侯,隻有一位名叫方鋼的大臣回答說:“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龍顏大悅,重用此人。有很多貪官在從政之初還是有所“怕”的,但隨著手中權力的增加,在私欲和僥幸心理的驅使下,“怕”字逐漸消失了,於是從膽戰心驚的第一次開始,到肆無忌憚的一次次,結果欲壑難填,斷送了美好前程,成為人民的罪人。

三是怕群眾。一個有擔當的共產黨員,應該對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常懷畏懼之心,隻有對老百姓常懷畏懼之心,才會尊重民權,維護民意;才會依法行政,善待百姓;才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並且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當然了,一個有擔當的共產黨員,也不能一味地怕。一事當前,畏首畏尾,前怕狼後怕虎,自然什麼事也做不成。因此,有所怕,有所不怕,才是有擔當的表現。鄧小平同誌,一生有三怕: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同時也有四不怕:一不怕困難、二不怕得罪人、三不怕失敗、四不怕冒險。正因為鄧小平同誌一生有所怕,有所不怕,才讓他成為了一個有擔當的革命家和一代偉人。

實際上,作為一個人,自然會有所怕,有所不怕;但有不少黨員幹部,該怕的不怕,不該不怕的反倒怕了起來。

如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什麼在有的地方隻走過場,甚至開展不起來?原因就在於怕:批評上級,怕打擊報複,影響提職晉級;批評同級,怕傷和氣,不好辦事;批評下級,怕丟選票,沒有人抬轎子、吹喇叭;批評自己,怕亮了醜、丟麵子。

這種情況該怕嗎?不應該!

如今一些黨員,缺乏對風險的擔當,瞻前顧後不敢改革,怕出了問題後丟烏紗帽,怕任期內弄不出政績升不了官,堅信“不出問題就是最大的政績”。當這種“怕風險”的風氣蔓延,官員不是爭先恐後地投身改革事業,而是個個往後縮。

這種情況該怕嗎?更不應該!

“怕”與“不怕”,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卻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的共產黨人應把“怕”與“不怕”同擔當精神結合起來。隻有把“怕沒擔當”和“不怕擔當”作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理念,才能算是一個敢於擔當的共產黨員、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