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做人難,處世難1(1 / 3)

做人難,處世難,但難在哪裏,就未必人人說得清楚搞得明白了。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為人處世是一門非常考驗人的學問,難倒了很多人,也成就了不少人。所以要悟,悟做人的玄機,哪怕是一種非常微妙且一閃即逝的感覺,也能讓你豁然開朗。如果你悟得個中玄妙,那麼再複雜的關係,也能輕鬆麵對。

1.自製者強,做人不可太暴躁

說到暴躁,人們自然地會想到張飛。這個英雄有些可愛,但也有些可悲。稍有拂意,便大發雷霆——暴躁為這位千古名將的勳章上刻意地抹上了一絲灰暗。勇猛成就了他,暴躁戲弄了他。暴躁的人很難擺脫成為他人棋子的命運。殊不知,棋子在仁者麵前可以戰功顯赫,成就英名,但到了小人手裏,就會被無情地丟進棺材。暴躁是做人大忌,不可輕視!

暴躁主要體現在做人的性格上,暴躁作為人的性格特征,具體表現為:性情暴戾、處事急躁。暴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個人命運。暴躁既不利於處世,也會給自身帶來危害,這樣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

三國時的張飛,無疑是一位大丈夫、大英雄,而他的結局卻是死於暴躁,這顯然給我們提出了足以引起警戒的人生訓誨。猛將張飛行軍打仗,叱吒疆場,常常令敵軍聞風喪膽,可謂是一世英雄。但他性情狂躁,剛愎自用,麵對紛擾的世界,很難保持平常人的心態。關公戰死後,為了表達失足之痛和報仇雪恨之心,他竟令三軍“掛孝伐吳”。隻因兩員將領範強和張達一時未能籌措到“白旗白甲”,便叱令武士將二人“縛於樹上,各鞭背五十”。鞭畢,他又用手指著他們二人,說:“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僅僅因為這樣一件無關緊要的事,便“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因受此大辱,一時氣起,竟合計趁張飛醉臥酣睡之際,“近前,以短刀刺入飛腹。”飛大叫一聲而亡,時年五十五歲,一員虎將沒死在戰場上,卻因為自己的暴躁性格而慘死在自己人的手上。

喬治·蓬皮杜的事例從相反的角度說明了做人不應暴躁的道理。

法國已故總統喬治·蓬皮杜一生酷愛詩,他對詩的造詣頗深,曾用閑暇時間彙編了一部《法國詩選》。作為一個政治家,蓬皮杜還喜歡把詩當做一種武器運用於政治鬥爭中。他與對手論戰或會談,不時引述一些絕妙的詩句讓對方上套或自我解圍。他任總理期間,在一次會議上,當一些人氣勢洶洶地指責他受戴高樂總統擺布,嘲笑他不過是戴高樂的一個走卒時,他不慌不忙地用法國詩人斯卡隆的幾句詩答道:“我看見一個馬車夫的影子,手中拿著一把刷子的影子,在拂拭一輛馬車的影子。”

他莞爾一笑說道:“我也不過是一個幽靈。”到這裏,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笑聲。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頓時緩和下來了。“但未來從來不屬於幽靈!”蓬皮杜不失時機地把話鋒一轉:“如果有一天我們主張把全部權力都交給對議會負責的總理,那麼我們立即就會回到第四共和國,回到共和國險遭滅頂之災的多黨製上去……獨裁政權嗎?絕不是。總統權力是受限製的,他必須與政府意見一致。同樣,總理關於總的政治路線方麵也必須與國家元首一致。因為如果在基本問題上觀點不同,政府機構就不能平穩順利地運轉。”蓬皮杜從容不迫地結束了自己的雄辯。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麵對著圍攻與嘲弄,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授人以柄。蓬皮杜的辦法是心平如水,不慌不忙,以理服人。一上來,他朗誦了幾句詩,頗讓對手迷惑不解。接著,他坦率承認自己是詩中意義上的“影子”,使對手誤以為他不得不讚同他們的觀點,對抗氣氛就緩和了。緊接著,他轉入反攻,順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其高超的辯才令人折服。

就蓬皮杜當時的職務而言,也僅次於總統,權勢不可謂不大,他對批評他的人也不是沒有能力進行反擊,甚至是打擊,但他采取的卻是成熟的、理智的、不暴躁的應對策略。這正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宏韜大略。當然這也是我們在各種場合下都應采取的處世態度。

你如果感到自己有暴躁的傾向,請運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潛入一個寧靜的身心環境。一位朋友說:“當我感到紛亂的時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邊那片寧靜的風景勝地,它常使我的緊張和煩躁情緒消退許多。”

做個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靜氣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氣度和修養。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也有身陷逆境的時候,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準備鴻圖大展的機會。說到底,這之中最關鍵的是要沉著地等待時機,不急不躁,就像《菜根譚》中所講的那樣:“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長久潛伏林中的鳥,一旦展翅高飛,必然一飛衝天;迫不及待綻開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謝,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凡事焦躁是無用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暴躁、性急、不冷靜經常影響我們與周圍人的關係,即使是出於無意或者是好意,這種情緒也不易為人接受。由於你的暴躁,你的同事、朋友、鄰裏將遠離你、厭惡你,而你自我感覺的“出人頭地”,也就成了虛幻的顧影自憐。

因此,不暴躁也是做人的必修課,而結業的標誌就是能方能圓。

2.做好人,但不做濫好人

要想獲得好人這個美名,當然要付出代價。當代價超過心理承受底限時,多少會令人難以割舍,所以好人難當。做好人毫無過錯,值得提倡,但要講原則。當好人成了“好好先生”時,往往麵臨的是“好心不得好報”的尷尬。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好人,歡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讓自己成為好人。因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會傷害別人,甚至有時還會為了別人的利益而讓自己做出很大的犧牲!這種好人豈止用一個“好”字形容,簡直可以說是一種偉大的人。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好事難為,好人難當。

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惡,而受教育及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性本善的人有時也會呈現惡的一麵,而性本惡的人有時也會不那麼惡!做好人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要引以為戒:不可濫充好人!

所謂濫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點:沒有原則、沒有主見、不能堅持原則,這種人不知是性格因素,還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態去討別人歡喜,反正是對他人有求必應,也不管自己該不該去做;有時候,他也想堅持,可是別人聲音一大,馬上就軟下來;因為缺乏原則與堅持,導致是非難分,當事情不能妥善解決的時候,便以犧牲自己來成全大家;他有時也想壞一點,可是還不到壞的程度他就開始自責,檢討自己……

這種濫充的好人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好好先生”一樣,其得到的效果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則的,所以當他人頌讚好人時,往往帶著幾分敬畏。但濫充的好人則不然,他在人際關係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擔此大任”的評語,而且別人因為深知他的弱點,甚至會算計他、陷害他,得寸進尺,隨欲索求,反正他不會反抗,不會拒絕!於是所有人都從他那兒得到了好處,唯獨這個濫充的好人一點好處都沒有!

照此看來,濫充好人實在不宜,那麼怎樣才能判斷自己是個真正的好人,還是在濫充好人呢?那些濫充好人者應該怎麼辦?

前麵說過,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行為,因此,濫充好人者可以從以下心理方麵試著改變自己:

1.了解自己濫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絕和堅持並不一定會得罪別人,而且還能保護自己;

3.學會拒絕和堅持;

4.如果自己跳不出性格的限製,可請旁人不時暗示你、鼓勵你,以強化你不濫充好人的動機和決心。

既然如此,當你下次麵臨他人的求助時,當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愛時,請考慮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個好人?

3.該違心時就要違心

其實,每個人很難做到隻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越難得到的東西,人們會加倍珍惜。所以它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們的理想。然而,為了實現目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願;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我們都有過委曲求全;為了爭取人心,甚至我們有過“這樣想卻那樣做”的經曆。違心,使人感覺不好受,但也有融合群體的親和力。如果將違心做到情分上,又符合良心,才是我們現代人必悟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