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1(1 / 3)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在你的實力不如他人時,一定要保存實力,借機磨煉自己,獲得東山再起的時機。雖然低頭的滋味不好受,起碼有這樣的好處:不會因為強出頭而碰頭,兩敗俱傷。讓自己與現實環境的摩擦降到最低限度,使自己走得更遠,這是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做人智慧。低下頭,沒什麼大不了,脖子雖然會酸,心裏雖然會苦,但揉一揉,挺一挺就過去了。

1.“敗”在一時,贏得一世

強者不會永遠強大,弱者也不會一輩子永遠弱小,強弱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你還不是強者時應該示弱,該“低頭”時就當“低頭”,千萬不要強出頭當“霸王”。

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被人公認的強者的準則?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種人認為強者即力量的強大者,權力處在巔峰,占據老大的位置即為強者;另一種人認為世上並無永恒的強者,強弱是相對的,一個人在某方麵的強大或許正掩蓋了其他方麵的弱點。正因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遠坐下去。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一位很會示弱的人物,但這並不影響他最後成為漢朝的創立者;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最後卻成為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處世方法所帶來的不同命運,很讓後人深思。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與劉邦說好了先入關者為王,但項羽遇上秦軍主力,戰爭異常激烈;而劉邦卻一路順暢,隻遇上秦兵的不痛不癢的抵抗,所以得以先入關。

可是項羽哪裏肯做這種吃虧上當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殲滅了秦軍主力,到頭來卻被一個無賴搶占了便宜,豈不叫天下人恥笑,加上項羽的謀士範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女色,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範增又添油加醋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雲氣,隻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征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下定決心要將劉邦除掉。

當時,項羽的兵馬四十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隻有十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隻有四十裏地,兵力懸殊,力鬥的話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

這時劉邦的謀士張良獻計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並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隻能如此。

劉邦挑個日子,帶了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諂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入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麵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的樣子,滿肚子氣也消了不少。劉邦見項羽心軟了,才大鬆一口氣。後來劉邦巧妙地設計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劉邦的這一示弱戰術為他的日後東山再起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06年,在諸強一起推翻秦朝以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屬地為巴蜀。

劉邦並沒有因為被項羽分封在這路途遙遠的窮山惡水而意誌消沉,在其得力謀士的輔佐之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漢中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等到有了與項羽相抗衡的軍事實力後,突然殺出漢中,將項羽打得大敗,逼得楚霸王在烏江拔劍自刎,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思索。宋代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詩中寫道:“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正是說出了這種後人的遺憾之情。

楚漢之爭這段恢弘的曆史雖然成了過眼煙雲,但它留給後人的意義和教訓卻發人深省。

劉邦遇強則避,適時“低頭”示弱,卻最終開創了四百年的漢朝基業,成為中國曆史上漢唐盛世的開山之人。而楚霸王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卻不知“低頭”,不肯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為後人所惋惜和感歎。

從楚漢相爭來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項羽處處逞強,最終難以坐得天下;劉邦懂得適時“低頭”,因而在秦末亂世最終勝出,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我們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謂的“弱者”是在不該逞強時絕對不逞英雄氣概,但一旦得勢就抓住機遇、把握方向,一舉強攻以獲得成功。這就是笑到最後才是笑得最好的道理。

2.低頭示弱,無能之能闖天下

誇耀刀劍之銳利,別人必懼其銳利而遠避,而盡可能地讓刀劍變成鋸條。顯示自己的聰明,別人必恐其阻礙自己,而希望你變成傻子。所以曆史上,那些“無能”的人往往比“才子能人”更加風光。

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會強出頭的,他們的心機在於暫時低頭,一方麵和旁人維持和諧的關係,避免受傷害;一方麵透過冷靜的觀察,掌握大環境的脈搏,等各方麵的條件成熟了,自然便可大顯英雄身手了。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便用這一策略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抱負。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後,領導者相互之間爭權奪利,十分激烈,隻有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對於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非常尊敬;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也從來沒提出不同的意見;對於納賽爾的話,他也總是言聽計從。為此,納賽爾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滿意地講:“隻要薩達特不老說‘是’,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讚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也是平平常常。對於內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態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過來,與納賽爾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納賽爾想隱退,將紮克裏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但是,三年之後,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大小等因素,權衡再三,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出於易於控製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無比的權力之爭。紮克裏亞·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達迪、阿裏·薩布裏、卡邁裏·侯賽因、薩米·謝裏夫這些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之間誰都互不相讓。後來基於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薩達特推上了總統的寶座。

當薩達特繼任總統的職位以後,一反平日之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異己,把毛希丁、薩布裏等潛在對手革職或者降職,以穩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接著,他又進行了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的政策。特別是在外交方麵,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起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麵;1974年6月與美國恢複了外交關係;1977年11月親自訪問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關係的僵局;1978年與美國、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等。這一係列的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一躍而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

正是薩達特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隱其鋒芒,暫時“低頭”示弱,後來終於登上總統寶座,揚眉吐氣,得以“抬頭”,表現了他非比尋常的智慧,值得胸有大誌的人學習和借鑒。

3.抬頭看路,低頭做人

做人要知“低頭”,就應該懂得變通的道理,如果暫時不得勢而依附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得低下你的頭,收斂自己的個性,以隱忍換得以後的騰飛。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簷下,低頭做人的真實寫照。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貽笑大方!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這是明哲保身的心機所在。

老百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誌進取者,將此當做磨煉自己的機會,借此取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極乃至消沉;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做是人生和事業的盡頭,他們畏縮不前,不願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難,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