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1(2 / 3)

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人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並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莫名其妙的指責和譏諷都可能時常發生,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可以選擇離開,但是前路艱難,禍福難料;你也可以選擇留下,以低調的姿態慢慢融入這個集體,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接納。如果你不想做令人憋悶的“簷”下之人,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你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簷下避避風雨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在別人屋簷下時,如果你不想碰頭,最好的辦法便是低頭,在生存與尊嚴的矛盾中,智者會先把麵子放在一邊,頑強的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一定要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因為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裏?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再想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來個“鳩占鵲巢”,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極其複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先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會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很可能賠上自己一條小命。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隋末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縮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送上了斷頭台,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做人“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好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力量,這是做人的一種“心機”、一種權變,更是一種高明的生存智慧。

4.越王低頭,吳王喪命

如果非要把曆史中能“低頭”的人物排個座次的話,越王勾踐理所當然的要排在第一的位置。身為敗亡者,勾踐屈身伺奉吳王夫差,為了低頭,他做出讓人惡心的非常理之事,惡心是惡心,但勾踐心裏明白,越是惡心,越能讓吳王放心,自己就有東山再起的時機。結果正好驗證了那句話“把頭抬得越高的人,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越王一低頭,吳王就喪了性命。

在勢力還不足以戰勝對手的時候,千萬要沉得住氣,一旦時機成熟,來日你們的地位可能剛好掉過來了。

臥薪嚐膽的故事,常被用來鼓勵人們刻苦發奮,忍恥吞辱,戰勝困難,爭取勝利。在變幻莫測的鬥爭中,每個人的情形時刻都有改變的可能,或由輝煌轉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巔跌入萬丈深淵,如何在這強烈的反差中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積累力量,企圖東山再起呢?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萬般無奈也隻好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仲,讓大夫範蠡隨他夫婦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住在山洞石層中,夫差每次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頭順眼,始終表現出一副馴服的麵孔,很討夫差歡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問他怎麼知道,勾踐就胡編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症’,所以病很快會好,大王不必擔心。”

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國去了。

勾踐歸國後,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一心伺機報仇。他睡不好覺,吃不好飯,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勞力,唇幹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經過三年,百姓都歸順了他。

為了更好地籠絡群臣,每當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夠分自己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勾踐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綾羅綢緞。為了堅持鍛煉鬥誌,不過舒服生活,連褥子都不用,床上鋪著柴草,還備一個苦膽,隨時嚐一嚐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還經常外出巡視,隨從車輛裝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殘,並送給他們食物吃。

然後,他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準備和吳國開戰,拚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些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計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麼,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自帶佩劍,手舉刺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當仆役,拿著箕帚侍奉吳王,以便找機會跟吳王決戰。我雖然知道這樣做危險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決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實現!”

後來越國終於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夫差,殺死吳國宰相。滅掉吳國兩年後,越國稱霸諸侯。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傳,不但是因為勾踐最後洗雪了恥辱以報國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負重的精神成為我們克服暫時的困難,知恥後進的楷模。這就是做人要懂得“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

由於勾踐被夫差打得大敗,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吳國低頭稱臣,如果此時勾踐隻憑意氣與夫差拚個魚死網破,恐怕越國將會在曆史上消失。於是,他一方麵在吳國君臣麵前表現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擺出一副“奴才相”,不管吳國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驗他,也不管自己的親人屬下如何不理解他,恥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來。但另一方麵,勾踐的複國之心未死,東山再起的誌向未滅,他臥薪嚐膽,發奮圖強,任用範蠡、文仲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掉了吳國。因此,勾踐的忍可以是幾年、十幾年,但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種瞞天過海的韜晦之計,是一種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這種人的謀略一旦成功,將一反忍的常態,變本加厲地對他所忍的人進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