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勾踐臥薪嚐膽,以屈求伸的故事還告訴我們要“知恥而後勇”。一般說來,一個人從知恥、忍恥到雪恥,這個過程必然有一段曆史距離。大多數受辱者,皆因當時的力量或者環境處於劣勢,在與人或者命運抗爭的過程中,或由於力量懸殊,寡不敵眾,或由於天時地利,不如對方,致使自己被對方打敗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恥,隻能將恥辱強忍吞下,銘刻心頭,經過養精蓄銳,日漸強大,時機成熟,再雪舊恥,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便是這個道理。
5.強人麵前莫逞能
做人要懂得借勢發力,當自己的勢力不足時,不可螳臂當車,要懂得借助強者陽光,發展自己,以圖最後自立自強。千萬不要在強人麵前逞能,自取滅亡。
黑暗中的借光,當然要有點戰術。隻有這樣,才不至於看不見東西被摔倒。斯大林時代的華西裏耶夫斯基將軍,便是這樣的一位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前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斯大林,由於受反常的“自我尊嚴”的驅使,變得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別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衛戰前夕,大本營總參謀長朱可夫將軍曾建議“放棄基輔城”,以免遭德軍的“合圍”。這本來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建議,但斯大林聽不進去,當麵罵朱可夫“胡說八道”,並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趕出大本營。不久,基輔城果然遭德軍合圍,守城的紅軍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等到斯大林對朱可夫說“你是對的”時,已經是馬後炮了。但是,一度當了蘇軍大本營總參謀長的華西裏耶夫斯基,卻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作戰計劃,從而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辦公室,每當斯大林與華西裏耶夫斯基談天說地的“閑聊”時,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不鄭重其事,也不頭頭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後,往往使斯大林想出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陳述這個計劃。大家都驚訝斯大林的深謀遠慮,紛紛稱讚,斯大林自然十分高興。再看看華西裏耶夫斯基本人,也與大家一樣顯得驚異並且與眾人一道表示讚歎折服。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想到這是華西裏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這樣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統帥部實施的畢竟還是華西裏耶夫斯基的計劃。
華西裏耶夫斯基也會在最高軍事會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講三條正確的意見,但口齒不清,用詞不當,前後重複,沒有條理,聲音含混,因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隻要使斯大林一個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著他又畫蛇添足地講兩條錯誤的意見。這會兒,他來了精神,條理清楚,聲音洪亮,振振有詞,必須使這兩條錯誤意見的全部荒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罷休,這往往使在場的人心驚膽戰。
等到斯大林定奪時,自然首先批判華西裏耶夫斯基的那兩條錯誤意見。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暢。接著,斯大林逐條逐句,清晰明白地闡述他的決策。他當然完全不像華西裏耶夫斯基那樣詞不達意,含混不清。但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明白,斯大林正在闡述他剛剛表達的那幾點意見,當然是經過加工、潤了色的,不過,這時誰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見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一來,華西裏耶夫斯基的意見也就因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裏,變成斯大林的東西,而付諸實施了。事後,曾有人嘲諷華西裏耶夫斯基神經有毛病,是個“受虐狂”,每次不讓斯大林罵一頓心裏就不好受,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隻是有一次,他對過分嘲諷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樣聰明,一樣正常,一樣期望受到最高統帥的當麵讚賞,那我的意見也就會像你的意見一樣,被丟到茅坑裏去了。我隻想我的進言被采納,我隻想前線將士少流血,我隻想我軍打勝仗,我認為這比討斯大林當麵讚賞重要得多。”
當華西裏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別人時,人們這時才明白這位軍事天才的苦衷和“心機”。正是他的“小陰謀”和在斯大林麵前的彎腰,才使得蘇聯紅軍得以用正確的方式擊敗了強大的德軍,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6.凡事不能逞匹夫之勇,識時務者為俊傑
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低頭,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碰石頭,隻能算是無謂犧牲。
不少人一遇不平,會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甚至為了所謂的“正義”與“公理”,而與對方搏鬥,有些人因此而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元氣大傷!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才能成為傑出人物。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礙於長者之故,不忍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而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5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5天早點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低頭,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這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塊心地,單擱不平之事,閉起雙眼,權當不覺。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
從前在四川的一個鄉場上,兩位在黑道上行走,又因瑣事結下了“梁子”的袍哥狹路相逢。老大料到會在鎮上碰到老玄,事先便邀約了一幫地方流氓將老玄攔在街當中,劈臉一耳光,將老玄的瓜皮帽扇去丈把遠,老玄的臉上也頓時鼓起五條紅道,老玄還沒回過神來,幾個流氓又上前一頓拳打腳踢,老玄連連後退,賠著笑臉,打著拱手不停地對幾位說著好話:“諸位不要開玩笑,兄弟若有不是到茶館裏擺擺龍門陣,沒有過不了的橋,沒有說不清的話嘛,老大我們也有話好講。”
老大沒等他說完,又是一頓日娘倒老子的臭罵。罵完掉頭走了。老玄撿起瓜皮帽,拍打拍打灰塵,戴上,麵對圍觀的鄉鄰微微一笑,自言自語地說:老大愛喝兩口酒,弄點兒出人意料的事。說著話一跛一跛地回家去了。事隔不過半月,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老大家被一夥持槍的土匪洗劫一空,房屋焚為灰燼,老大及妻子兒女盡皆飲彈身亡,侄兒侄女也未幸免,八十歲的老母親燒成黑炭。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個性意誌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為人處世謀略的運用。尤其在官場上,難得事事如意,學會忍耐,委婉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將有助於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贏得友誼和影響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識之士不妨謹記之,善用之,必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