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上善若水1(3 / 3)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然要學會創新,沒有推陳出新意識的人,即使懂得再多,也難成大事,因為知識本身不會創造什麼價值,隻有在創新頭腦的運用下,知識才可能成為力量。做人要懂得創新,創新者生,墨守成規者死。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人,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創新的觀念和能力,能否掌握創新的思維方法和運用創新的基本技法。

推陳出新絕非一味求新求異,而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尋求更大的收獲。

C·A克蘭是專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悶異常,因為天氣熱易使巧克力變軟,甚至融化,銷售量急劇下降。他冥思苦想,製造了一種專供夏季清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塊狀、片狀型,而壓製成小小的薄環。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產這種命名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頗受歡迎,至今不衰。

推陳出新不一定都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首要的是具有這種勇氣和能力。

日本一位家庭主婦,將收縮薄膜覆蓋在曬衣竿上並澆上熱水。由於薄膜收縮,貼在曬衣竿上,於是變成了竿的塑料薄膜。這是二十年前的一件價值100萬日元的發明。實踐告訴我們隻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見解,才能生產出更新穎、富有獨造性的知識產品,不斷的實現超越和發展。然而,知識本身隻能是客體,它本身不會創造自己,人才是創新、開發、傳播和運用知識的主體。

人人都懂得創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不斷更新,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加激烈,個人奮鬥和集體思想同樣重要的社會裏,創新更是取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亟須創造精神的時代。知識經濟的首要特征就是創新性,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日本長崗科技大學校長川上正光認為,獨創能力是一個國家興亡的關鍵。

對於個人來說,若要在經濟社會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成功的人生,就必須培養和展現自己的創新素質,否則,將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價值。創新,是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最關鍵素質。

何謂創新?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或一無所有的情形下,創造出新的東西。創新需要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

要推陳出新,絕不是把一切都扔掉,連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識和經驗都通通拋棄,不加選擇地否定。要知道,經驗是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最實用的規律性的感覺,是做任何事都可以運用的原則性體驗。而有的知識,並不是短時間就能更新換代的,相反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引導人類進行創新的理論。因此,在尋求突破時,拋棄的並非是一切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是有所選擇地否定那些逐漸僵化、生硬、陳腐、過時的觀念和道理,包括我們認為非常成功卻逐漸落伍,隻能記載我們過去的輝煌的東西。

實際上,基本知識是我們創造的根本,是尋求突破的必經之路。如果一名運動員連運動規則都不懂,就整天想著如何向世界冠軍進發,豈不是很可笑的事?同樣的,一名作家的作品在國內尚無人賞識、不被人傳頌,卻試圖去拿諾貝爾大獎,並且完全拋棄自己的風格去學習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的寫作手法,最後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可見,我們在突破陳舊的思維,追求更大的成功時,應切忌好高騖遠,被他人的成功所迷惑,從而失去目標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對新思想和新技術的發明創造,而且是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並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固然需要全新的素質教育氛圍和先進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熏陶,但對於個人來說,關鍵在於發展創新個性心理品質。事實上,人的創造性潛能是與生俱來的,隻要願意發掘,人人都可以開發自己的創新性潛能,成為創造性的人。

成為創造性的人需要後天的訓練,需要克服可能出現的人格缺陷。成為創造性的人,是做人的最高價值指向,而且樂趣無窮。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人,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創新的觀念和意向、有沒有創新精神、是否有創新能力、掌握創新思維方法和運用創新的基本技法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所謂創新的觀念和意向,是指對創新意義的認識和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意向。如果沒有這方麵的強烈意向或欲望,創新的“程序”將無法驅動。

所謂創新精神就是有膽量、勇氣和知識超越已有的或傳統的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曆史的進步都是人類創新精神的結果。拉馬克否定傳統的陳腐的生物學觀念、達爾文否定拉馬克進而形成進化論、愛因斯坦突破經典物理學的局限、鄭板橋獨創“板橋體”書法、亞曆山大揮劍創造自己解開繩結的方法、哥白尼推翻以地球為中心的天文學說、拿破侖打破傳統的作戰規則、貝多芬改革交響樂的寫作規則等,與人類相關的各個方麵的進步,無一不是創新精神使然。

創新精神的發揮有賴於突破傳統思想、習慣行為和權威教條,獨立思考,超越流行的束縛。它具體表現為:突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限製和消極影響;突破自身習慣性的心理束縛;克服現存文化上的障礙,如頂住不公正的輿論壓力等。

這就需要具有拋掉陳見、吸收新知識的勇氣。如果隻是重複已知的做法,就無法將技術或技藝琢磨得臻於完善,也不可能擁有新技術。為了不斷完善、精益求精,就必須研究新事例、追求新方法,並從其中找到有助於目前正在做的事的方法,促使自己突破原來的條條框框的限製。

可以相信,終其一生都能不斷創造的人,必定經曆過許多變化。藝術家的一生往往有許多不同的麵貌與時期。畢加索起初以印象派登場,不久就開創了立體派。康德過了大半輩子之後,才起了大轉變,完成《純粹理性批判》,在那之後,又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先潛心於道德,然後轉而研究美學。這就是說,不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很難獲得真正的提高。

不言而喻,這樣的轉變經常是痛苦的,也是波濤洶湧的。因為一旦投身於未知的、嶄新的領域,就可能會失敗。但是,變革總是發生在危險與風險逼近時。缺乏勇氣,就談不上進步。

有很多人正是因為缺乏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而對新的狀況望而卻步,躊躇不前。他們一到達某個階段就開始懼怕新的事物,懼怕變化、懼怕成長。他們躲在自己的過去和家中,以及自己的習慣裏,就像靠退休金生活的人一樣。他們一下子就從社會的舞台上消失,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作品,更沒有任何人再提起他們。可見,一個人要保持創造力,不僅要有創造的欲望,還應具有推陳出新的勇氣。這種勇氣,不能與生俱來,更不能靠別人賜予,而要靠自己在實踐中不斷的累積、實踐、升華。

一個人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久了,就會形成依賴性,造成安寧與舒適的假象。尤其是對於大多數人認可、讚賞的成績,誰都不願意輕易將之否定、拋棄。否定過去,對於任何人來講,都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並可能造成不安全、畏懼的感覺。而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否定過去的魄力,就不可能更新觀念,創造更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