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名言出自38歲的俄國女數學家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之手。她實現了自己的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婦女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地位的19世紀,她成了走進法國巴黎科學院大門的第一個女性,成為數學史上第一個女教授。
無獨有偶,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物理係人才濟濟,半個多世紀出了七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人們探究其奧秘,係主任說:“物理係教授和學生的原則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別人讓你做的事。”
一個人要充分地估測自己,給自己找準位置,充滿信心,真誠地做自己能做的和應該做的事,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
多少傑出成功人士的經曆說明:假如你不僅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而且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在充分發揮才能優勢的基礎上,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選擇你的起點、著力點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少走彎路。
成為你自己,必須堅守自己的追求、個性和風格。合理的意見或建議當然要聽,但是你應當有主見,否則,你一定會被眾多的建議所肢解。因為,無論你怎麼做,總有人表示不敢苟同。而在現實中,你又無法把自己“打扮”得適合每一個人。堅守自己,因為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
成為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在每個追求成功人生之士麵前的巨大問號。我是誰?我們必須掌握可靠的認識方法。
一、真心地問一問自己的個性、誌趣、能力、愛好、人生取向等究竟是什麼?以便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真實的“自我鏡像”。這種自我鏡像將會直接影響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態度或行為活動方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很容易走極端,或自大,或自卑,難以中肯。客觀的自我鏡像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實踐的檢驗中不斷形成的。
二、做自己能夠做到的,起跳前先看看高度和適應度。別人能做什麼,做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想做什麼,現在能做什麼。雖說人的潛能發展是無限的,但一定時期,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時段的奮鬥目標應當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製訂宏偉的計劃很容易,激情有時也很容易澎湃。但是成就自己卻需要實實在在的可操作計劃,需要恒久的熱情。人的自取其辱或自折其誌,大抵源於缺乏自知之明,缺乏正確地估測自己當時的能力。所以,在某時某地,我們能做什麼,應該自己心裏有譜。
三、不要撇開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特點,一味地去攀比或羨慕別人,你要成為你自己。別人能成為什麼,那是別人的造化。很多時候,葡萄的確是酸的——因為我們吃不到,但我們可以轉到別處去吃荔枝或蘋果——因為這符合我們的個性和能力特點,何樂而不為呢?人應該是彈性的和變通的。
四、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所要認真對待的就是仔細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優點,確定自己的長處。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樣樣都能幹的通才。因此,與其費盡心機地去改變自己的短處,不如盡力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印度《五卷書》上說:“最難的是自知,知道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誰要是有這樣的自知之明,他就絕對不會陷入困境。”
一旦我們選準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工作或事業,我們將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成功便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我們常說痛苦,事實上痛苦就是幹自己不願幹而又不得不幹的事。一個醉心於繪畫的人,絕不會把每天繪畫的工作看做是種痛苦的事。反之,一個對繪畫毫無興趣也無特長的人,每次走向繪畫工作台,無疑像是被綁赴刑場一樣。
五、堅信自己有無窮的潛能等待被開發,設想有一個個“新的自我”將被開發出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大約隻開發了5%,還有絕大部分未被開發。每個人都擁有潛能,這是上天賜予人的最大的恩惠。我們應當相信:隻要認真堅持去做,一定能比現在做得更好,更好便意味著多一分潛能的開發。
六、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我們都可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但是對生命的負責最終隻有靠自己去把握。我們應該揮灑自己的天賦或特長,尊重自己,仔細地聆聽來自心底的呼聲,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背離自己的個性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一味地活在別人的“看法”中,容易導致“削足適履”的悲劇,也是對自我生命的最大蔑視。
人生的灑脫和飄逸,在於能痛快淋漓地活在自我的個性天地中。我們固然要虛懷若穀地悅納別人的忠告,以別人的成功榜樣來激勵自我發展,但我們完全沒必要一味地稱羨他人的成功模式或幸福生活,我們要成為自己。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你未必有他人那樣的個性天賦和環境機遇。但不必氣餒,因為你有你的個性天賦和環境機遇,你會有自己的成功模式。我們在走向成功人生的征途中,應當堅信:適合自己的就是最美的,鞋子夾不夾腳隻有腳趾頭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沒有用的。可見,要使自己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給自己定位,充分認識自我是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