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未雨綢繆,懂得算計才能贏2(3 / 3)

樓忠福當機立斷,請寧波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同誌來東陽。他的誠懇態度打動了這家公司的經理,樓忠福領著這位經理參觀了三建的建築精品,也不回避寧波事件,承認公司在管理上還有某種欠缺。

樓忠福的誠懇與三建的實力終於打動了對方,寧波房地產開發公司的代表,在離開東陽之前,與樓忠福簽訂了這份合同。樓忠福長籲了一口氣。很可能對方回寧波時,清退的文件隨之就會下達,但他已經搶了先,他可以憑借這份合同繼續在寧波幹下去。

那一次發文,有18個外地施工單位被列入從寧波建築市場清退的名單,但是三建卻沒有被趕出寧波,樓忠福以自己的智慧,使他的隊伍絕處逢生。

如果一個人能夠抓住問題尚未顯露時的好機會,洞察它並尋求解決,那麼,他就是懂得算計之要義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想法,並緊接著付諸實踐,他就能把失敗轉變為成功。

10.即使未算到,也要勇敢麵對

要勇於接受必然發生的情況,接受所發生的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我們不妨愉快地把它們當做一種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並且耐心地去適應它們,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焦慮來毀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搞個精神崩潰,憂鬱而終。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紀的老教堂,在它的廢墟上留有這樣一行字:事情既然已經這樣,就不會另有別樣。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孩子因玩耍時不小心,而把自己的一隻小手指割掉了,他害怕極了,以為自己死定了。後來,經過治療,他的手傷好了,卻留下了殘疾。之後,他勇敢地麵對現實,沒有為此煩惱過。事實上,煩惱又有什麼用呢?

曾有人問一位沒有左手的殘疾人:“少了一隻手會不會很難過?”那位殘疾人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沒有左手。”

其實我們人類,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幾乎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種難以接受的情形,或讓自己慢慢適應,或者整個視而不見,把它當做本來如此。

在美國歡慶陸軍在北非獲勝的同一天,生活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麗莎白·康娜莉接到國防部發來的一封電報,說她最愛的侄兒在戰場上失蹤了。不久,又來了一封證實他已經犧牲了的電報。

這一消息使她悲傷到了極點。在此之前,她一直覺得命運對她如此優厚,她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憑自己的努力培養出了這個可愛的侄兒;在她看來,他集中了年輕人的一切優點。她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然而卻收到了這樣的電報,她萬念俱灰感到再也沒有了值得她活下去的理由。伊麗莎白開始漠視自己的工作,漠視朋友,她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就在伊麗莎白萬念俱灰準備辭職而清理雜物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她以前忘記了看的信——一封她已經死了的侄兒寄來的信。那是伊麗莎白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給伊麗莎白寫來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說,“特別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挺過去的,以你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的看法,你肯定會挺過去這一關的。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距離有多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的:要笑對生活,要像一個男子漢一樣承受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伊麗莎白反複讀著那封信,恍惚覺得他就在自己的身邊,好像在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挺下去,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底下,好好活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於是,伊麗莎白又開始工作,也不再對人冷漠無禮了。她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她把所有的理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晚上,她參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伊麗莎白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不再為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就像侄兒希望她做的那樣。

伊麗莎白·康娜莉終於學到了我們所有人早晚都要學到的東西,那就是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變故。喬治五世在世時命人在他居住的白金漢宮的牆壁上掛著這樣一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錯事後悔。”

布思·塔金德生前常說:“人生加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瞎眼,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

好像命運之神專和他作對,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的視力開始急劇下降,有一天他瞎了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看東西也極為吃力,常感覺有黑斑在眼前晃動。他最恐懼的事情終於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麵對這“所有災難裏最難忍受的事”,塔金德自己都沒有料到他還能非常開心地活下去,有時甚至還能借此幽默一下。以前,浮動的“黑斑”由於遮擋他的視線,總令他很難過,可是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微笑著說:“嘿,又是黑斑老爺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氣,他要到哪裏去。”

塔金德完全失明之後,他曾說:“我發現我能承受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我五種感覺全都喪失了,我相信我還能夠繼續生存於自己的思想中,因為我們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看,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生活,無論我們能否明白這個問題。”

塔金德為了恢複視力,在一年之內接受了十二次手術,這在常人是很難忍受的,在他必須接受手術時,他竟還試著使大家開心,“多麼好啊,”他說,“多麼妙啊,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夠在人的眼睛這麼纖細的部位動手術。”

普通人如果要在短時期內忍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過著那種生不如死的生活,可能早就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可塔金德卻十分樂觀:“我可不願意把這次經驗拿去換一些更開心的事情。”這件事教會他如何接受突發的災難,使他了解到,生命帶給他的一切他都能承受。由此使他領悟了約翰·彌爾頓說的“瞎眼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所包含的深意。

如果發生的變故無論我們如何做也於事無補,這時我們可以嚐試改變自己。

這是不是說,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低聲下氣呢?當然不是如此,那樣就與宿命論者無異了。如果事情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爭取。可是當常識告訴我們,事情不可逆轉——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我們隻能改變自己,讓自己接受既成的事實。

世界上沒有人能有超人的力量,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能創造嶄新的生活。你隻能在這兩者中選擇一種,你可以坦然接受,你也可以因抗拒它們而憂鬱致死。

你可曾見過這樣的現象:許多在農場上長得很快、又很壯的橡木,一場暴風雪的襲擊,並沒有使它們的樹枝在重壓之下順從地彎下來,而是頑強地反抗著,終因不堪重負而被壓斷。而那些長達數百裏的鬆柏,卻從來沒有人看見一棵被冰雪壓垮。原因何在呢?因為這些常青樹知道順勢而生,知道怎樣在重壓下彎垂枝條,知道怎麼適應不可避免的壓力。中國古人常說:“能屈能伸,是謂大丈夫。”柔道高手更深知“要像柳條一樣柔韌,勿像橡木一樣頑強抵抗”的道理。

你的車子有過半路上爆破輪胎的倒黴經曆嗎?當初,製造輪胎的人想要製造出一種能夠抗拒路上的顛簸的輪胎,然而這種輪胎並不耐用。於是他們研製出一種能順應路麵顛簸的輪胎來,以吸收路上所碰到的各種壓力。這樣的輪胎果真十分經久耐用。做什麼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我們也能夠承受所有的挫折和不順,我們就能夠活得更加長久,也能享受更美的人生之旅!

“既然已經無法挽回,不如勇敢地麵對。”在這個紛繁複雜,困擾和壓力與日俱增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放鬆緊張的心情,學會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