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常與風險並肩而來。一些人看見風險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機遇在他們眼中都失去了魅力。這種人往往在機會來臨之時躊躇不前,瞻前顧後,最終什麼事也幹不成。我們雖然不讚成賭徒式的冒險,但任何機會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怕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無異於因噎廢食。
最有希望致富的成功者並不都是才華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他們在機會中看到風險,更在風險中捕獲財富。
美國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個善於在風險中投機的人。
J.P.摩根誕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的一個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後從英格蘭遷往美洲大陸。最初,摩根的祖父約瑟夫·摩根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館,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又開了一家大旅館,既炒股票,又參與保險業。可以說,約瑟夫·摩根是靠膽識發家的。一次,紐約發生大火,損失慘重。保險投資者驚慌失措,紛紛要求放棄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負擔火災保險費。約瑟夫橫下心買下了全部股份,然後,他把投保手續費大大提高。他還清了紐約大火賠償金,信譽倍增,盡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續費,投保者還是紛至遝來。這次火災,反使約瑟夫淨賺15萬美金。就是這些錢,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業。摩根的父親吉諾斯·S.摩根則以開菜店起家,後來他與銀行家皮鮑狄合夥,專門經營債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傳統的商人家族,經受著特殊的家庭氛圍與商業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敢想敢做,頗富商業冒險和投機精神。1857年,摩根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麼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船咖啡隻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於幫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個生意人,才找您談的。”
摩根跟著巴西船長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還不錯。一想到價錢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後,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出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
摩根對此非常生氣,不過他又覺得自己太冒險了,鄧肯商行畢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開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摩根無奈之下,隻好求助於在倫敦的父親。吉諾斯回電同意他用自己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挪用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為振奮,索性放手大幹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之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廬,做下如此一樁大買賣,不能說不是冒險。但上帝偏偏對他情有獨鍾,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現了嚴寒天氣。一下子使咖啡大為減產。這樣,咖啡價格暴漲,摩根便順風迎時地大賺了一筆。
從咖啡交易中,吉諾斯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人才,便出了大部分資金為兒子辦起摩根商行,供他施展經商的才能。摩根商行設在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對麵的一幢建築物裏,這個位置對摩根後來叱吒華爾街乃至左右世界風雲起了不小的作用。
這時已經是1862年,美國的南北戰爭正打得不可開交。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對南方展開全麵進攻。
一天,克查姆——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摩根新結識的朋友,來與摩根閑聊。
“我父親最近在華盛頓打聽到,北軍傷亡十分慘重!”克查姆神秘地告訴他的新朋友,“如果有人大量買進黃金,彙到倫敦去,肯定能大賺一筆。”
對經商極其敏感的摩根立時心動,提出與克查姆合夥做這筆生意。克查姆自然躍躍欲試,他把自己的計劃告訴摩根:“我們先同皮鮑狄先生打個招呼,通過他的公司和你的商行共同付款的方式,購買四五百萬美元的黃金——當然要秘密進行;然後,將買到的黃金一半彙到倫敦,交給皮鮑狄,剩下一半我們留著。一旦皮鮑狄黃金彙款之事泄露出去,而政府軍又戰敗時,黃金價格肯定會暴漲;到那時,我們就堂而皇之地拋售手中的黃金,肯定會大賺一筆!”
摩根迅速地盤算了這筆生意的風險程度,爽快地答應了克查姆。一切按計劃行事,正如他們所料,秘密收購黃金的事因彙兌大宗款項走漏了風聲,社會上流傳著大亨皮鮑狄購置大筆黃金的消息,“黃金非漲價不可”的輿論四處傳播。於是,很快形成了爭購黃金的風潮。由於這麼一搶購,金價飛漲,摩根一瞅火候已到,迅速拋售了手中所有的黃金,趁混亂之機又狠賺了一筆。
此後的一百多年間,摩根家族的後代都秉承了先祖的遺傳,不斷地冒險,不斷地投機,不斷地暴斂財富,終於打造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摩根帝國。
機遇常常有,但往往摻雜在風險中,想獵獲它,就要看你有沒有勇氣去冒這個險。
9.世人皆醉,唯會算計者獨醒
一位智者曾說過:“世界上隻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說,在做事時,你要勇敢向那些不可能的事挑戰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否則美好的願望也隻是空想。對於這一點,隻有會算計者最清醒,最明白。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時,在多倫多有位年輕的藝術家,他全家靠救濟過日子,那段時間他急需要用錢。此人精於木炭畫,他畫得雖好,但時局卻太糟了。他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呢?在那種艱苦的日子裏,哪有人願意買一個無名小卒的畫呢?
他可以畫他的鄰居和朋友,但他們也一樣身無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場是在有錢人那裏,但誰是有錢人呢?他怎樣才能接近他們呢?
他對此苦苦思索,最後他來到多倫多《環球郵政》報社資料室,從那裏借了一份畫冊,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銀行總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開始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