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合作但不要輕信
做事會算計的人不僅懂得尋找靠山和合作夥伴,同時還懂得不能產生依賴的思想。最好的朋友,甚至是至親也不能完全相信。做事會算計的人總是給自己留一手,因為人心防不勝防,有防人之心就可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可能會對你有所啟發:慈祥、和藹的爺爺正和小孫子在屋裏玩耍,爺爺滿臉愛意地和小孫子在沙發、窗台間轉來轉去,小孫子玩得開心極了。
小孫子見爺爺今天興致這麼好,也異常頑皮。爺爺把他放在壁爐上,鼓勵他使勁兒往下跳,跳了一次,爺爺接住了他,又把他抱上壁爐,鼓勵他再跳。小孫子看見爺爺伸著手,毫不猶豫地跳了下來,但這一次,爺爺突然縮回雙手,小孫子撲通一聲掉到地上,痛得大哭大鬧,爺爺卻在一旁微笑著。
麵對旁人不解的神色,爺爺回答道:“我是個成功的商人,我知道怎樣去相信別人。而小孫子並不知道,他以為爺爺是可靠的。但這樣的事情重複上二至三遍,他就會漸漸明白:爺爺也不可靠,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靠得住的隻有自己。”
對於瞬息萬變、風雲莫測的商場來說,相信人是應該慎之又慎的。虛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詐的報價,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都是防不勝防的陷阱,你若沒有防備之心,隨時可能血本無歸。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尤其是與人合作,更不可忘記這一深刻的古訓,永遠對你的對手保持警惕和戒備。隨時隨地密切注視對手的情況,如果不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就倉促與對方簽合同做生意,將是十分危險的。據資深的廚師講,每條魚的紋路都不一樣,從魚的外觀可以分辨出魚的味道,而我們多數人在同對手打交道很長時間後,仍然對對手的情況知之甚少,而且我們還缺少對他們了解的好奇心,這樣粗枝大葉地做生意,又怎麼能指望獲得全麵的勝利呢?
還有的人對信譽的依賴過分突出。不錯,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建設良好的信譽意味著做事會更加順利。信譽作為自己的事情,當然越牢固越好,但具體到每一件事時,信譽是不能依靠的。
《孫子兵法》還說:兵不厭詐。那些會算計的人和高明的騙子都知道這個道理,很可能剛開始在你麵前顯示的幾次信用不過是誘你步向深淵的一個詐術。
在做事的時候,即使成功地與對方合作了一次,並不意味著下一次就有保證,人家不一定會因此信任你,你不必指望他會給你帶來多大的好處,同時,你也不能因此信任對方。
11.一顆紅心,兩手找靠山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誰敢說自己不需要靠山?會算計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不單單依靠一座靠山,而是多方入手,以免樹倒猢猻散。
在做事的過程中,都知道要借助他人力量的道理,但是,不會算計者,往往是在一棵樹上吊死,殊不知,他日靠山一旦倒了則牆倒眾人推,自己必然會遭到眾人攻擊,致使身陷險境。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處,也是做事會算計的一個前提。
吳起是戰國時的一位軍事家、改革家,為了追求功名,他幾乎是六親不認。他本來在魯國為官,齊魯交戰時,魯國國君想任命他為統兵禦敵的主帥,偏偏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便有點信不過他,他為了取信於魯,竟殘忍地殺掉了自己無辜的妻子。他曾發誓,不為將相,誓不還鄉,後來他的母親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喪。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並不順利,他雖然殺掉了妻子,魯君依然不信任他;後來到了魏國,為魏國立了大功,又為魏國的貴族所不容。最後,他來到了楚國,深得國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為相國,主持楚國的變法。他變法的一個主要的內容便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在楚國根深蒂固、勢力雄厚的貴族,剝奪他們的田產,廢除他們的特權,並將他們遷移到偏遠的地區去開荒種地。
楚國強大了,吳起卻孤立了,他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憎恨,隻是由於楚悼王的支持,這些人一時還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吳起的後台沒有了,那些仇恨積壓已久的舊貴族們再也按捺不住複仇之心,立即對吳起群起而攻之。吳起無處可逃,情急無奈,一下子撲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他估計那些舊貴族們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對他施行攻擊,如果傷害了國君的屍體,那可是滅族的大罪。可那些瘋狂的貴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麼也顧不上了,亂箭齊發,國君的屍體並沒有幫吳起的忙。
吳起的遭遇應當引起做事會算計者的高度重視。吳起以為傍上了楚悼王這個大靠山,他便可以有恃無恐,而對其他政治勢力不聞不問。殊不知,沒有永遠不倒的靠山,吳起隻找了楚悼王這麼一個靠山,將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個人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自然就跟著倒黴了。
因此,找靠山也需要一點兒算計功夫,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在一棵樹上上吊,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無獨有偶,秦國時商鞅又重演了吳起的悲劇。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繩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陲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麵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鹹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
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鹹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鞅其人,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包括處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
商鞅雖然長於謀國,但卻拙於“靠”道,他沒有算計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讓他靠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得罪呢?而商鞅卻隻靠在一棵樹上“為所欲為”,而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官場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做事會算計者,就像是一個精於棋道的棋手,他在走出第一步棋之後,總是會考慮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如何個走法,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