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東方朔跑去跟漢武帝說:“皇帝!她好或不好,總是你的奶媽,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會火大了。也許說:奶媽又怎麼樣,奶媽就有三個頭嗎?而且關你什麼事,你為什麼替她說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壞主意吧!同時把你的講話家夥也一齊砍下來,那就吃不消了。他這樣一來,一方麵替皇帝發了脾氣,你老太婆神經病,如此一罵,皇帝難過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後悔了,也不能怪東方朔,因為東方朔並沒有請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這就是“曲則全”。
三國時代,劉備在四川當皇帝,碰上天旱——夏天長久不下雨,為了求雨,乃下令不準私人家裏釀酒。因為釀酒,也會浪費米糧和水。命令下達,執行命令的官吏,在執法上就發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來,也要處罰。老百姓沒有釀酒,而且隻搜出以前用過的一些做酒工具,怎麼可算是犯法呢?但是執行的壞官吏,一得機會,便“乘時而駕”,花樣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賞,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詐、勒索。報上去說:某人家中,搜到釀酒的工具,必須要加以處罰,輕則罰金,重則坐牢。雖然劉備的命令,並沒有說搜到釀酒的工具要處罰,可是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有苦無處訴,弄得民怨處處,可能會醞釀出亂子來。簡雍是劉備的妻舅。有一天,簡雍與劉備兩郎舅一起出遊,順便視察,兩人同坐在一輛車子上,正向前走,簡雍一眼看到前麵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在一起走路,機會來了,他就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準備奸淫,應該把他倆捉起來,按奸淫罪法辦。”劉備說:“你怎麼知道他們兩人欲行奸淫?又沒有證據,怎可亂辦呢。”簡雍說:“他們兩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劉備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釀酒器具的人放了吧。”
這些曆史故事,可作做事要精明的參考,告訴人們做事情一定要會算計,否則事情肯定會搞砸。世間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即使家庭骨肉之間朋友之間辦事,也一樣要會一點兒算計。
3.做事要精明,但不是耍小聰明
做事會算計的人知道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讓人家不眼紅你,最終達到成大事之目的。最忌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或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那樣不僅不會幫助成大事,反而會成為招災引禍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樣也有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成就大事,這就是大智若愚。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麵都難成大事,這便是大愚若智。
在做事的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不知深藏於密;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是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有名的敢於冒犯曹操的才子。
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個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蘭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後被匈奴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傳入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琰還漢朝。曹操把蔡琰許配董祀為妻。曹操一日去訪蔡琰,看見屋裏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隻有楊修說已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勿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後,曹操上馬行三裏,方才省悟。原來此含隱語“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三裏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後,內心已忌楊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入內看見,竟敢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隻有楊修知曹操的心,於是便一語道破天機。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著了曹操: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才智。
楊修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他的聰明,在大智者看來,其實隻是小聰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裏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處就是不知道耍小聰明一定會帶來災禍。這樣的人算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來,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這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小聰明,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願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隻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欲成大事的人會掌握“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結論。他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