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做事要精明,預防失算吃大虧2(2 / 3)

9月17日,殷某把合同帶回南京彙報。B總過目後,就對方是否有權生意摩托、供貨能力如何、合同怎不見公證機關的印鑒等問題打電話詢問尚在深圳的羅某,羅某又是一陣搪塞敷衍,而B總也沒深究就又輕易地相信了。

正在B總籌備預付款時,有人通過B總的下屬提醒他:這很可能是一場騙局,對方想借此套用別人資金而並無摩托車可供。

可是,一心想賺高額利潤的B總,把這好心的提醒誤解為“同行嫉妒”,聽不進去,更無意核查虛實,匆匆忙忙向對方彙去1254萬元。之後,B總電話指示羅某:“盯住這筆款,抓緊按合同進貨。”而羅某此時隻顧私事,堅持要回老家湖北,將此事交給一個不熟悉的人代辦,自己則離開了深圳。

結果,不出“提醒”人之所料,對方得到彙款便逃之夭夭。B總直等到合同規定交貨期,仍見不到貨,才知上當受騙,急忙多方交涉,隻追回420萬元,損失854萬元。

市場活動充滿風險,布滿陷阱,如果像B總、羅某這樣麻痹大意,上當受騙是難免的。

9.誰說君子不言利,自己的小賬要算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有些人卻隻知埋頭耕耘而不問收獲,結果是自己吃力卻還不討好。因此,不要僵化地理解“君子不言利”,自己的利益賬也該算一算。

過去,社會上一些年長者擔心年輕人不肯踏踏實實地付出勞動,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要“隻講耕作,少問收獲”,要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認為隻要付出過、辛苦過,這一生就沒白活,至於收獲,那是不應計較的事,況且上天總是公正的,收獲一定屬於那些辛勤耕耘的人們。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並非付出代價,就有同等的收獲。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的同學、朋友,幾年不見,聊起天來,眼裏多半都是收獲,這個當官了,那個成了專家。這時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時“隻會耕作”的人,不由黯然神傷,頓生感慨……

所以,在利益麵前,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應該大膽地向領導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醜話說在前頭”,在接受任務時談好報酬更易讓領導接受。爭利把握好度,既不爭小利,不計較小得失,又不過分讓利。當然,折扣的方法有時也很奏效。

當我們考慮工作究竟是為什麼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等,這些都是可以上電視或發新聞的話。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我們是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錢、福利、職務、榮譽等,否則就未免太虛偽了。在當今市場經濟體製下,我們說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

之所以強調在與領導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爭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有那麼許許多多的人因為不會爭利而頻頻“吃虧”。不會爭利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敢爭利,甚至連自己應該得到的也不敢開口向領導要求,既怕同事有看法,也怕給領導造成壞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一種是把個人的私利看得高與一切,結果整日地跟在領導屁股後喋喋不休地講價錢、要好處,把領導追得很煩。依我們的觀點,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爭利也有個技巧問題。

在認識上,爭利是應該的。

常言道:本分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是我們的祖先總結出的地地道道的“真經”。在同等條件下,兩個同事工作都比較勤懇認真,但在分房時,一個“有苦難言”,對領導隻提了一次要求,雖然自己結婚5年,可3口人仍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裏;但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有空就撥撥領導腦子裏麵分房的這根弦,結果被優先考慮,而他的那位不會算計的同事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難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嗎?

有些人認為向領導要求利益,就肯定要與領導發生衝突,給領導找麻煩,影響兩者的關係,什麼都不敢提,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幹好本職工作是分內的事,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自己付出得越多,應該得到得就越多。

隻要你能為領導幹出成績,向領導要求你應該得到的利益,他也會滿心歡喜。如果你無所作為,無論在利益麵前表現得多麼老實,領導也不會欣賞你。事實上,從領導藝術上講,善於駕馭下屬的領導也善於把手中的利益作為籠絡人心、激發下屬的一種手段。可見,下屬要求利益與領導把握利益是一個積極有效的處理上下級關係的互動手段。因而,我們的鼻祖馬克思也曾批判禁欲主義者,說“滅絕情欲”的禁欲主義“連對火爐旁的狗也不會發生什麼鼓舞作用”,它不過是為了獲得或成為“禁欲的,然而隻能是從事生產的奴隸。”

向領導要求利益大有學問,關鍵是要會算計,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1)執行重大任務以前,爭取領導的承諾

一般領導在交辦重要任務時常常利用承諾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對下屬而言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對領導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實、穩定,他堅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領導在交代任務時忘記了承諾或不好做出承諾,你應該向領導提出自己的要求,這不是什麼趁火打劫,領導也較容易接受。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戰功累累的大將,他協助秦始皇消滅晉王,趕走燕王,並數破楚軍,但秦始皇對他疑心重重,怕他功高蓋主,因而在攻打楚軍時有意重用李信將軍,後來王翦稱病告老還鄉。李信在與楚軍交戰時受挫,秦始皇也隻好放下架子趕到王翦麵前謝罪並請他出山。王翦率兵60萬由秦始皇親自送到灞上,一方麵表示秦王的信任,但同時他對王翦掌握重權表示不放心的顧慮也流露出來。於是,王翦在出發前,向秦始皇請求許多田宅園池。秦始皇問:“將軍就要走了,為何憂慮貧窮呢?”王翦說:“作為君王的將軍,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君王信任、重用和偏向我時,我得及時請求點好處為子孫造福。”秦始皇見王翦如此坦誠可愛,覺得放心不少,開懷大笑。王翦到了邊關,又5次派人回都請求良田。有人覺得這樣不妥,便問:“將軍這樣強請硬求未免太過分了吧。”王翦深謀遠慮地說:“不然,秦王粗鄙而不信任人,現在傾全秦國的士兵而委任於我一人,我不多求田宅為子孫謀基業來鞏固自己,反而讓秦王因此而懷疑我嗎?”

王翦不愧為智勇雙全的大將,於外於內都是八麵玲瓏,可謂老謀深算。在接受重大任務前,當麵向領導請求自己應該得到的,既表明你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也能表明你既然如此坦誠地要求了利益,那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可能不再玩“貓膩”,至少在領導心目中能造成一種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