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子見到他,感激涕零:“校長,我可等到你了……”
後麵的事大家當然也能猜到了,在這種情況下見到了校長,你所求之事,還有辦不成之理!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雙方認識距離有多大,隻要你善於用行動證明你的誠意,就會促使對方去思索,進而理解你的“苦”心,那時你就“泡”出希望了。
如上所述,這位小夥子以“坐地泡”的方式,達到了求人辦事的目的。“坐地泡”,又稱“車輪戰術”、“疲勞戰術”、“泡蘑菇”,是被人們普遍采用的一種最有效的求人辦事戰術。
但這種“磨”不是耍無賴,可以是一種靜靜的等待,等待對方盡快給予答複。不要讓對方感到你是故意找麻煩,故意影響他的工作和休息。要盡量通情達理,盡量減少對對方的幹擾,這樣才能磨成功。
3.示弱小,利用他人的同情心
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眼淚也是一種有力的武器,這種武器能攻克鐵石心腸的堡壘,如果男人用起來,其威力更大。
你有沒有在與人交往談話時,對方突然哭起來的經曆?當你為某件事與別人爭論不休時,你占盡了情、理、法,各項事實完全偏向於你,對方突然淚流滿麵求你饒恕時,你怎麼辦?
人都是有感情的。正因為有感情,麵對別人對自己流淚的時候,才會生悲、生憐,甚至生惜、生愛。我們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眼淚的作用,用淚水作武器,賺取同情,從而把事辦成。
有“一代明主”之稱的劉備,可謂是哭中高手,他動不動就用哭來替自己解圍,雖然有些丟人現眼,但每次確實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劉備生平善哭,寫《三國演義》的人,更把他寫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決問題的事,對人痛哭一場而扭轉局勢。
劉備不僅知道“哭”的巨大作用,而且他很會哭。老百姓調侃道,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哭若能夠得到江山,應該算是哭得高明,哭得巧妙。
赤壁大戰後,劉備按諸葛亮的安排,用詭計奪取了軍事重鎮荊州。周瑜氣得金瘡迸裂,決心起兵與劉備決一雌雄,經魯肅勸說才罷兵言和。但周瑜認為劉備占據荊州是東吳稱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魯肅去向劉備討回荊州。最初,劉備以輔助侄兒劉琦為理由賴著不還。劉琦死後,魯肅又去討荊州,諸葛亮以“天下者為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來辯護,並立下文書,取了西川後再歸還荊州。魯肅無奈,隻好空手而回。後來,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子,做了東吳的乘龍快婿,孫權又要魯肅討還荊州,厚臉皮的劉備已經黔驢技窮,問計於軍師諸葛亮:“魯子敬三番五次來討荊州,均是先生勸退而去,今又來取,不知軍師有何良策?”
諸葛亮說道:“若是魯子敬提起荊州事,主公隻管放聲大哭,待哭到悲切處,我自出來勸解,荊州無大礙也。”
魯肅來到堂上,雙方互相謙讓。坐下來後,魯肅說:“如今劉皇叔已經是東吳女婿,也就是我魯肅的主人。既是自己人,我就直話直說了。”
劉備說:“子敬不必謙虛,有話直說。”
魯肅說:“小人奉吳侯軍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皇叔借去許多時間了,未蒙見還,今日既然兩家結了親眷,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還荊州為好。”
魯肅說完後,專候劉備答複。哪知劉備不言一語,卻用雙手蒙臉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魯肅見劉備哀聲嘶哭,淚如雨下,不禁驚慌失措,急忙問道:“皇叔為何如此?難道小人有得罪之處?”
那劉備哭聲不絕於耳,哭得淚濕滿襟,成了個淚人兒。魯肅被劉備哭得膽戰心寒。這時,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從屏風後走出來說道:“我聽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的主公為什麼哭嗎?”
魯肅說:“隻見皇叔悲傷不已,不知其原因,還望諸葛先生見教!”
諸葛亮說:“這不難理解。當初我家主公借荊州時,曾經立下取得西川時便還給東吳的文書。可是仔細想想,主持西川軍政大事的劉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漢朝的骨肉。若是興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萬人唾罵,若是不取西川,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若是不還,那東吳主公孫權又是舅舅。我主處於這兩難困境,子敬又三番兩次的來討,因此淚出痛腸,不由得放聲慟哭。”
孔明說罷,又用眼色暗示劉備,劉備聳肩搖膀,捶胸頓足,大放悲聲。
魯肅原是厚道之人,見劉備淚下,放聲痛哭,心中動了惻隱之心,以為劉備真的是因無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勸道:“皇叔且休煩惱,待我與孔明從長計議。”
孔明說:“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將我主煩惱轉告,再待一段時間,等我主有了安身之地,再奉還荊州如何?”
魯肅見劉備哀痛之極,隻好答應。劉備這一哭,雖然是無賴之舉,但卻有了立足之地。明明是要霸占荊州為己有,卻偽裝一副可憐相。這種以哭來保住江山的所謂“大英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劉備善於哭,而且哭得十分有心計。
劉備定西川不久,關羽因剛愎自用,丟了荊州,劉備要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吳國。諸葛亮等人極力勸阻,認為若是率百萬大軍討伐東吳為兄弟報仇,是存小節而失大義。而且蜀吳相拚,得利者必是曹操。劉備自稱是漢室之後,不為複興漢室而出兵,卻為私仇而伐吳,有失大丈夫氣概,劉備自然知道這一點,但是“桃園結義”的情結始終丟不下,加上百官勸諫,不讓他出兵,他隻好終日以淚洗麵。
孔明說:“皇上少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雲長剛愎自用,今日故遭此禍也。皇上宜保全萬金之體,徐圖報仇。”
劉備辯白道:“孤與關、張二人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今日雲長已亡,豈能獨享富貴乎?若不雪恨,乃負昔日之盟也!”說完,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後,又大哭不已。一日哭昏過三五次,三天不進水食,終日淚如泉湧,直哭得淚濕衣襟,血淚斑斑。一天不發兵為關羽報仇,劉備一天不止痛哭,這樣號哭終日,夜以繼日,連一向詭計多端的諸葛亮也無法勸阻。
劉備是哭關羽還是哭他自己,隻有他本人知道。不過,他這一哭,卻哭出了“義”的形象來。
劉備的“哭功”的確爐火純青,使得這位以哭而聞名天下的皇帝死後,智慧超群的諸葛亮也不得不繼續為劉家賣命。
人常說,得仁義者得天下,而劉備卻是因為會哭而得天下。
劉備實在是會哭,能哭出感情,哭出特色,哭出風度。他的“哭功”可謂無人可比。作為堂堂七尺男兒,也是事到傷心處眼淚流,一般人都相信“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男人哭起鼻子來,那一定會使在場的人丟盔棄甲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