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2)

(5)溫:溫是溫陽、溫經、溫補之意,可以對症發意念,如溫胃、溫脾、溫血脈……。

(6)清:是清除濁氣病氣之意,可發意念清肝火,清濕熱、清病毒、清暑氣、清肺火、清血熱、消痰化濁、清心降火……,任你多想清除病氣。

(7)消:可以用消的意念去消除的症狀很多,如消炎、消痰、消腫、消水、消暑、消煩、消渴……消你想消除的邪氣。

(8)補:該補時可以用意念去“進補”,最好具體點,如補血、補氣、補腎、補脾、補陽(壯陽)、補陰(滋陰)……。

總之,你身體有病灶,你就可以運用意念去醫治相應的病灶,最好略懂些中醫的知識,以利於表達意念時的用詞的具體準確性。

意念療法中的要領是:

(1)要針對病之所在的部位。

(2)要選好八個字中的一個恰當的字,如對傷口,可選用“消”字,進行意念消毒,消腫,消炎……。

(3)有時可同時選用兩個“字”,如胃寒、積食,可選用“溫”胃和“消”積同時意念之。

樂療(樂療即歌療)

藝術可以傳播各種信息,音響更可以傳遞生命之波與髒腑溝通,故音響藝術是一種理想的練功養生手段,尤其是對於有藝術素養的知識分子,可以理解各家宗教一直在使用藝術手段(唱、念、頌)去通天、通神、通靈和溝通信徒們。

本功是啟發式地演唱五行歌曲初編,練者應自我獨立操控,不必照貓畫虎,要練出自己的藝術風格來。

一、吟唱功歌

A、選定你最有共鳴共振的一首詩詞(當然也可以自創)

B、多次重複吟頌直至入神,進入功態。

C、入神必有感有悟,可自由吟唱,給它譜曲。

D、多次自編自唱(記下曲譜更好)出神地唱。

E、樂功就是唱這種帶功的歌曲,唱就是練,就是養生療疾。

F、有條件可以錄音,放磁帶自唱自聽自開悟。

二、吟樂曲(功曲)

如沒有合適的詩詞,在功態中那種隨機隨感自編自吟的功中樂曲,也可能出現,也照樣自由自在地吟唱,“順口溜”、“隨口唱”,恍惚中唱,更有天外音之意,也屬練“功曲”——樂功,更能出現養生開悟效應。

樂功之歌曲品位風度是:緩、輕、柔、思、神、玄、幽、靈八個字,既不粗野,也別雄壯。

樂功可獨練,也可群體共練,或組織不拘形式的“樂功組場晚會”共練共悟,注意無求、高雅、動態、逍遙。

功態下隨吟隨唱,隨意隨悟而編,自由自在……

注意不造神,不入江湖,不搞商業化,不立邦派門戶,以防走火入魔走邪道。

三、幻聽佛樂——

深層的練功,有時出現“幻聽”現象,要跟著幻覺靜聽,興賞這“天上的樂曲弦音”這時刻便是最好的養生狀態,也可獲得最佳的感悟效應——千萬不可追求以免中魔。

音樂與療病的關係

《皇帝內經》十分重視音樂與人體的關係,多處論述“宮、商、角、征、羽”五音分別相對人體的“脾、肺、肝、心、腎”五髒,並影響“憂、悲、怒、喜、恐”等五類精誌活動。中國先哲們的論述,為後人研究音樂與療病的機理開創了先河。

論述有關音樂養生治病,益壽延年等作用的古代文獻頗多。如三國時期著名養生家、音樂家嵇康,在其音樂專著《聲無哀樂論》及養生專著《養生論》中,對音樂養生益壽有較多論述:唐代尚有專以益壽為名的樂曲《長壽樂》等。散見於《二十四史》中的記載,如《漢書?禮樂誌》載:漢元帝為太子時,曾患健忘,皇帝命人於太子殿演奏樂曲《洞策頌》,並配合“讀頌奇文”等手法,而使元帝記憶力得以恢複。說明了音樂確有益智增慧、激發寫作靈感之功效。

每當我們置身於青山湖澤時,聽到自然的聲響,心中自會產生神情愉悅之感;當我們遊覽名山古刹時,那晨鍾暮鼓應和著佛家經典音樂,這時,一種慈悲之心便會在腦海裏潛生暗長。而當我們欣賞音樂家的演奏和歌唱家的演唱時,你會沉浸在一種無法形容的美妙境界之中,我說這也叫“禪境、禪味、禪心、禪療”,要不,前人怎會用音樂療疾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