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細節,請閱讀《數字革命》
————————————————————————————
非洲,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最終卻成為落後、貧窮的代名詞。長年的戰亂,讓索馬裏人窮得連死都不怕。商船能繞道索馬裏外海的都不往這裏走,實在沒法的,也是加大油門快速通過。雖然這幾年有外國軍隊打擊海盜,但效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一隊貨輪不但往這裏走,而且還停在了索馬裏外海。之後幾周內,又有幾艘大型貨輪到達之裏。在臨時海港卸下大量的建設物資,和大批中國建築隊。
劉蘇,索馬裏唯一的華人地方勢力。在幾周前,大力擴張實力,裝備武器,打了不少硬戰。在大小軍閥們準備團結起來,共同對付這個外來者時。劉蘇停下了腳步,回縮並開始修築工事,一副死守到底的樣子。這一切都是為了船隊的到來做準備。
這種反常行為自然引起各大情報組織的注意。索馬裏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因為政局動蕩,特別不適合進行基礎設施投資。這幫中國人卻好似瘋了。在索馬裏建設天文射電望遠鏡。因為索馬裏內戰的原因,陸地基礎設施被破壞一空,他們居然花重金在海上建立了數據中心。雖然為節省成本,搞的是集裝箱型服務器,使用海水冷卻,但其附屬的海水發電設備美國都不願建設(成本過高)。陸地上挖掘出了一個直徑500米的標準拋物線人工的射電望遠鏡,加上附屬設施。聽說作為世界經濟體第二的中國都沒建設出這麼一個東西來。
按照慣例,以美國為首的某些國家又要拋出戰爭威脅論進行幹涉。但這次不同,因為它是“漢學院”科研建設項目。介於美國政府目前正與“漢學院”拉攏關係,明麵上還得給予支持。
“漢學院”是成立於半個世紀之前的網絡學院。創立者王蘭、李林夫婦,一直是迷一般的存在。“漢學院”在創立者去世後,依然存在,很大的原因是李林使用地外科技創建的自主網絡平台(見《數字革命》)。“漢學院”與其它華人組織最大的不同,它不是某個人的組織,而是有流動的血液維護著。除了基礎網絡課程,“漢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漢文化的人文方麵。即人與社會互動的各各方麵,主要是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大量人類行為研究。
雖然有李林強大的資金支持,王蘭卻堅持學院社會化運動(整個機構運作完全由社會出資、社會管理)。目標是脫離李林的資金等各方麵的支持,該運動也影響到李林的情報研究室。最終李林在晚年完成了情報研究室的社會化改革。
隨著漢學院在漢語群體中影響力的上升,成了各方勢力的拉攏對象。其中最熱心的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