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會議(1 / 2)

地點:情報研究室,高級網絡會議。

進行完例行安全檢查,李達進入了加密網絡。

“大家怎麼看這件事。”事件資料已經事先分發給參會者。這些人都是漢學院的往屆畢業生,會議也有著大量漢學院的痕跡。

開會是件技術活,參與人數越多,越需要嚴格的規程。要不隻會陷入無意義的情緒發泄與爭吵。國內的會議,基本是就傳達通知。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在台上講,一群人在台下聽。討論著一些事先就已經決定好的事宜。台下聽者,嚴肅認真、麵無表情,心神早已神遊太虛。

算得上會議的,人人搶著發言。從事情談到人,從人談到曆史,從曆史談到道德、品格……最後就是無意義的爭吵。

采用較多的辦法就是私下談,吃飯時談,一個一個談。漢學院作為一個網絡機構,沒這種條件,也沒這個時間。

以美國《羅勃特會議議程》(一本專門研究如何開會的書)為起點,漢學院修正了很多實用漢語會議規程。

開會不是為了下達通知,而是為了達成協議。這與國內特色很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最根本的原因是體製不一樣。

漢學院的基礎網絡課程,有著嚴格的教學進度。其中伴隨著章節考試、階段性考試、綜合性考試,在教學質量、學生掌握情況上優於國內全日製大學。再加上其免費的公益特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被大量私人企業接受。這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市場化改革後的大學入學人數。

幾十萬去大學騙一個找不工作的文憑,還不如參加漢學院免費的基礎教育。學的東西有用不說,時間寬鬆在家就能完成。

隨著漢學院的發展,它對國內教育產業利益鏈的衝擊到了暴發的時候。今年大學接生全麵下滑,高考人數不足30%。受到衝擊還有大量高考補習班、房地產業價格、出版商,以及大量潛規則受益群體。

教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壟斷性行業。無它,學曆認證製度。

這一切就要從教育改革說起了。教改以前,教育是國家包辦,國家包分配。雖然教育資源短缺,但教育相對公平。後來大家有錢了,上學名額明顯不夠用,就出現了私人辦學。

在那個一切向錢看的年代,私人學校說白了就是錢與文憑交易。這條利益鏈甚至波及到了公辦學校。學校大量擴招,畢業生質量大幅下降。這在社會上頗受病詬,也引發了再次改革。

改革最終方案落到了專家、學者身上。這幫人為了手中的飯碗,自然神視同行為冤家。第一刀揮向了民辦學校,取消其文憑發放資格,改為參加正規大學統考。後果自然是畢業率逐年降低。當然,民辦學習做的也比較過分,隻把學生當搖錢樹。甚至把在校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輸出到夜總會、********場所。

民辦學校也有活下來的,但大多與公辦學校合並或有文憑名額購買協議。公辦學校在幾次改革後,直接壟斷了學曆發放。

當然,因為政策原因。學校附近的房地產就附加了子女上學這個條件,自然房價高走。為了城市建設,全國的學校幾乎都搬遷過。當然,搬遷到哪的消息如何在內部流傳,哪些人提前把曾經根本賣不掉的房子買到手,上學的********如何調整的……這些產生了一大批靠房子吃飯的人。你子女要上學,那房子你根本買不起。唯一的辦法是辦理租房與戶口遷入。

另一個產業就是教輔。這幫發學曆的還搞了大量認證,供學生去考。當然考試費用不可能太高,國家也有限製。但教輔材料、各種培訓班,國家就不好控製了。出題是這幫人,出教輔也是這幫人,不用說也知道怎麼回事了。

這一環扣一環,養活的人不是一個半個。從上到下,範圍極廣。現在漢學院自己搞一個,國家不認也就行了。怎想社會反響不錯,雖然評不了政策,但在私人機構根本不受影響。隨著影響的擴大,這幫人慌了。

最初是行政命令,但根本不管用。後來是有牽扯到政治教育上,但還是不理想。而且民意濤天,也不能過激。隻能走中國特色。

從上月起,漢學院基礎網絡課程就出現訪問故障。導致大量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課程被退學,最終漢學院隻能短暫性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