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國際爭端(2 / 2)

因為並校政策,許多地區孩子就學困難。加上教學資源嚴重不均,漢學院在義務教育中承擔了不可代替的角色。加上這些年國家大力推進網絡建設,邊遠山區也通電、通網了。很多缺乏教師力量的邊遠地區完全就是依靠漢學院網絡課程。

一台定製投影儀(含電視盒子),一對電腦音響,加上鼠標鍵盤。成本不過千元,還不夠一個老師一個月的工資。在漢學院定向捐贈的幫助下,很多名存實亡的希望小學就是這麼撐下來的。漢學院下的山區孩子不比大城市重點學校的孩子差。特別是漢學院與國家科協、國家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的協作,加上精選的科普節目。特別是山區又沒什麼娛樂設施,連成人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這種提高也挺無奈的。漢學院使用專用VPN(阻斷接入廣域網,直接進入漢學院教育網絡),特別是針對這種定向捐贈的設備,管製得很嚴。因為發生過設備被貪汙、失竊事件。千元,對於邊遠山區依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最後導致設備設計為專網專用,抱回家就是廢品。播放的節目、課程,全是科普性的,看不到社會上娛樂到死的各炒作節目,也取消了過去的上網功能、自由軟件安裝功能(隻能安裝認證庫中的軟件)。

對成人而言,節目很無聊。但好歹也能看看南非草原的獅子豹子,大城市的高科技生活,總比關燈睡覺要強。對於學校晚間開放收費的事,漢學院隻能認可了。起碼能補貼一點電費、上網費,也提高一下學校的積極性。

“技術問題”沒持續太長時間,因為影響麵太大,超過了預期。當然,漢學院也受到了一些衝擊。商業聯盟的學曆認證在政策幹預下,最終解散。

美國與日本的影子一直是國人心中的刺。特別是日本定向捐贈下日本文化選修課程,差點遭到教育部封殺。好在課程內容製定與捐贈方無關,而且賬目公開,也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國家也借助定向捐贈的方式,幫助漢文化在日本運作宣傳中國現代文化的選修課程(漢學院宣傳的是古代老、莊文化,未定義中國文化)。在巨大經濟差距下,兩國最終達成了一些協定,當然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國家也有遠見的時候,早些年成立的大學同盟數字圖書館就很有成效。這個僅麵向義務教育、加盟大學的圖書館,在降低書籍費用、提高版稅收入方麵做了不少貢獻。

做為沒有圖書資源的“漢學院”,麵對國家開出的一係列政治條件,產生了劇烈衝突。

關於“愛國教育”,是否強製加入到學業評分中。國內與國外變成了兩派,隻差沒打起來。最終討論結果就是,參與“愛國教育”的,國家承認具有“電大”資質。不參與的,那還是民間的認證,國家不認。

美國方麵的海外勢力也沒少下功夫,搞了個“XG”美國認證。歐洲也跟著來了個認證。這些更多是文化同化,大多講解一些當地法規,社會人文、曆史。當然少不了普世價值,算是係統化的文化入侵。

國家自然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禁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管起來。扯皮的事,這裏就不多說了。好在“漢學院”是運行於去中心網絡係統上,沒有行政部門。係統基於ubuntu衍生,代碼全部開放。各方勢力才安心投錢在上麵鬥爭。要知道在上麵,每一筆錢都是可查的。小到一瓶水,捐款沒說準買水(即公共用途)那也是不能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