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零食,為了啥
這天,放學鈴一響,我們又不約而同地聚到一塊。接著,大家你一元我兩元地“慷慨解囊”。我們數了數錢,共有十六元八角錢。
我們正要舉步走向“堅記商店”,小敏忽然大聲說:“今天不要吃零食,我們做件更有意義的事,好嗎?”
她從書包裏拿出一本雜誌,翻了一篇文章給我們看。
這篇文章講述了廣東英德市一些石灰岩地區貧困落後,農民溫飽都不能保證,許多兒童失學,小小年紀便每天上山打柴度日……文章寫得頗真切感人。
“肥肥”看了後,眼圈紅紅的,她把錢包裏的餘錢都倒了出來。
“我們戒掉零食算了,反正吃零食會增肥。”小玉說。
“對,不吃零食也餓不著……”玲玲附和。
“以後我們定期捐款給‘希望工程’!”大家異口同聲地說。
經過“堅記商店”的時候,我們看到老板娘的目光怪怪的。
鬧吵吵,爭什麼
“三個女人一台戲”,那我們六個女的湊到一起,可以做多少台戲?
反正,我們在一塊的時候,就喧鬧不停。
平時是嘰嘰喳喳,有說有笑的,今天怎麼吵鬧起來了?
原來是為了一道數學難題,你說你的答案是對的,我說你的答案是錯的。大家各執一詞,相持不下,爭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最後小佩請來數學老師,才算平息了這場風波。
一波剛平又起一波……
小佩上體育課不慎扭傷了腳,不能行走,於是大家都爭著背她回家。
最後,我們商定好,大家輪流來背,每人背小佩一程。於是路上又灑下一片歡聲笑語……
初中的生活呀,就像是一首清麗的詩,讓我怎麼也讀不夠;又像是一杯甜美的酒,讓我永遠陶醉。那一群好友啊,將永遠銘記在我的腦海中。
好友成群,多麼誘人的字眼!多少人感歎世態炎涼,知音難覓。能有成群的好友,怎不令人自豪、驕傲!
這雙手
文/艾煊
外婆今年八十五歲,做過前清光緒皇帝的臣民,沒有文化,曆經三朝,對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許多新奇事,她的思路不算怎麼古板,這是不容易的。但她素有的生活習慣,要稍許改變一下,那也是不容易的。壁上掛有電子鍾,她常常忘了去看,常常習慣於立到陽台上看太陽的移位,她十分熟悉一年四季太陽行走時留下的、日日不同的時間腳印。有時,天氣悶熱難過,她到處找葵扇,但常常忘了每分鍾兩千轉的電風扇,一直擺在牆邊的台子上。小孫子就不同了,從外邊回來,毫不猶豫,立刻站到電風扇前,扭動開關,呼呼呼地猛吹。
最近,媳婦買了台洗衣機。老太聽說要把衣服給機器去洗,她實在放心不下。機器沒有靈性,洗起衣服來,會不會仔細小心、輕手輕腳?會不會把薄如紙的舊汗衫搓破,會不會把的確良揉成醃菜條?還有領口、袖口這些頂容易惹髒的地方,它有耐心細搓慢漂,把它一一洗幹淨麼?
外婆的一生是在灶台與洗衣盆邊度過的,對洗衣機的工作能力、服務態度,她比全家任何人都更關切。
她的右手,攥成拳頭後,中指和無名指常常無法再伸直。無法回到原來可伸可屈的狀態,必須用左手把右手的這兩個指頭,從環屈狀態中一隻一隻扳回來,扳直。這是她年輕時,冬天在河邊冰雪水裏洗衣服凍出來的關節病。
外婆家裏有一隻洗澡用的圓木盆。有許多年,無論冬夏,每天她都要洗出好幾木盆的衣服。早上一批曬幹了,中飯後再洗一批,沒冬沒夏,日日如此。
那些衣裳,多是商店裏的朝奉和染坊、糟坊、糖坊、碾米廠裏大師傅們的。那個時代,男權威臨婦女之上,男人們是不肯去洗衣裳的場所,似乎是賤役,是不光彩的事。即使是勞動者,也擺不脫這種思想的羈絆。商店裏的店員和作坊裏的工人,家在外地的,都把衣服送給外婆洗。有的是包月的,不論每天換衣多少,每月酬金銅板一吊。有的是零星送來的,衣褲長衫一兩銅板一件。
衣服先在木盆裏用手搓好,再拎到大河裏去汰。河邊有石埠頭,有條石。我們那個小鎮是個小小的米市。鎮上有好幾家碾米廠,每家碾米廠都有專用的石砌碼頭,沒有糧船卸稻裝米時,這些石埠頭就成了鎮上婦女們汰衣裳的場所,每天早上,婦女們在沿河條石上跪成一排,用棒槌一記記捶擊衣服,就像跪拜菩薩似的,那一段河岸,就被稱做觀音堂。
一條大河把小鎮分成兩爿,南北兩岸無橋聯絡。每年夏秋季節要爆發好幾場山洪。水,陡漲陡落,來勢凶猛,沒有一座石橋能抗得住那般衝擊力。造不成固定的橋,不知從哪朝哪代起,便在大橋兩岸用十幾隻木船,搭成了一座浮橋。浮橋很靈活,水漲橋升,水落橋降。水大,橋身可以拉長,水小,橋身也可以縮短。十幾隻木船橫列河上,用鐵環互相扣牢。艙麵上鋪木板,人、轎、車、馬都可以走得平穩。獨輪車也可以吱吱呀呀地推過去。遇有商船通過時,管渡橋的艄公,把渡橋當中的兩隻船的鐵鏈解開,將浮橋往兩邊撐幾篙子。商船通過後,再將渡橋撐到一起,合攏來,又變成了一條平穩的南北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