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他們各吃一盒酸奶,總是她從冰箱裏取出酸奶,將吸管插入奶盒,然後分食。最近一次,剛好隻剩一盒酸奶了,誰吃,互相推讓。因吸管也沒有了,她找來小匙,打開奶盒,用匙挖了奶遞給他,像是喂孩子,是她沒有忘記終身對他的伺候呢,還是她一時弄錯了,該遞給他盒奶而不是用小匙喂奶。夜,並坐沙發看電視,她不看,看他毛衣上許多散發,便一根一根撿,深色毛衣上的白發很好尋,她撿了許多,捏成一小團,問他丟何處,他給她一張白紙,她用白紙仔細包起來,包得很嚴實,像一個日本點心,交給他,看著他丟進紙簍,放心了。
他的妹妹是醫生,從湖北常來電話時刻關心她新近的病情,哭著說報不盡琴姐(嫂子,即她)的恩,因家窮,以往總穿琴姐的衣服。他同她回憶這些往事,她弄不清是說事還是說情,反問:是衣服太瘦?欣喜與哀愁一齊離她遠了,她入了佛境。有一次,她隨手抽出一張報刊畫頁看,看得很細致,她想說話,但說不出來,看來她在畫頁上沒找見他的作品,有疑問,想提問。他見她語言又生了障礙,更心酸,拍著她的背說:不說了,不看了,早些睡覺吧,今天輸液一天太累了。她很聽話,讓他牽著手走進臥房,他發現她忘了溺器,這本是她天天自己收撿,連阿姨也不讓碰的工作。
他兩年前病倒,像地震後幸存的樓,仍直立,並自己行走,人家誇他身體好,不像八十六歲的老人。其實機體已殘損,加之嚴重的失眠,他是悲觀的,他完全不能適應不工作、無追求的生活,感到長壽隻是延長徒刑。最近她的病情驟變,他必須伺候她。她終身照顧了他的生活,哺育了三個孩子,她永遠付出,今日到他反哺她的時候了。他為她活著,她是聖母,他願犧牲一切來衛護聖母。他伴著她,寸步不離,欲哭也,但感到回報的幸福。但他們隻相依,卻無法交談了。她耳背,神誌時時不清醒,剛說過的話立刻全部忘掉,腦子被洗成了白紙。他覺得自己腦子的底色卻被塗成可怕的灰暗。
醫生診斷她是腦萎縮,並增添了糖尿病。因此每頓飯中他給她吃一顆降糖藥。有一回兒子乙丁回來共餐,餐間乙丁發給她降糖藥,她多要一顆,給他吃,她將藥認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春光明媚,陽光和煦,今天乙丁夫婦開車來接她和他及可雨去園林觀光,主要想使她的思維活躍些。到她熟悉的中山公園,但無處停車,太多的車侵占了所有的街道和景點的前後門,他們隻好到舊居什刹海,停車胡同中,步行教她看昔日的殘景和今天的新貌。老字號烤肉季新裝修的餐廳裏,一些洋人利用等待上菜的時刻,忙著在印有圓明園柱石的明信片上給友人寫短信。她看看,並無反應。又指給她看自家舊居的大門,她說不進去了。她將當年催送煤球、煤餅,倒土、買菜、買糖的事一概抹盡,這住了二十年的老窩似乎與她無關,或者從未相識。
她和他在家總是兩個人吃飯,吃飯時他正忙事時她便自己先吃了。有一回晚間他發燒,立即去醫院,家裏正晚餐時候,叫她先吃,她很快吃完,但吃完後一直坐在飯桌前不走,等他回來吃飯。偶爾他因事晚回來,冬日下午五點鍾,天已擦黑,他進門,廳裏是黑的,餐廳是黑的,未開燈,不見她。臥室陽台的窗戶上,伏著她的背影,她朝樓下馬路看,看他的歸來。
一次,她自己在床上擺弄衣褲,他幫她,她不要,原來她尿濕了衣褲,又不願別人協助。她洗澡,不得不讓步讓阿姨幫忙了。他洗澡都在夜間臨睡前,她已睡下,聽到他洗澡,她又起床到衛生間,想幫他擦背。年輕時代,誰也沒幫誰擦,她隻為三個孩子洗過澡,那時是用一個大木盆擦澡。麵對孩子,她的人生充實而無愧。她今天飄著白發,扶著手杖,走在公園裏,不相識的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奶奶,一聲奶奶,呈現出一個燦爛人生。
他有時作些小幅畫或探索漢字造型的新樣式,每有作品便拉她看,希望藝術的感染能拉回她些許情絲。她仍葆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識別作品的優劣,不過往往自相矛盾了。有時剛過一小時,再叫她重看,她問:什麼時候畫了這畫,我從未見過。他不能再從她那獲得共鳴。沒有了精神的交流,他和她仍是每天守護著的六十年的伴侶。他寫“伴侶”二字,凸出了兩個人,兩個口,兩道橫臥的線,兩個點,濃墨粗筆觸間兩個小小的點分外引人,這是窺視人生的眼,正逼視觀眾,直刺觀眾的心魄。
1946年在南京,教育部公費留學發榜,她從重慶趕到南京結婚,“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們享受到了人生最輝煌的一刻,但她,雖也欣慰,並非狂喜。這個巨大的人生閃光點也很快消失在他們的生存命運中。最近,像出現了一座古墓,他無比激動要以“史記”為題記錄他年輕時投入的一場戰役。陳之佛先生作為教育部部聘的美術史評卷者,發現一份最佳答案,批了九十幾分。發榜後他去拜訪陳之佛,陳老師談起這考卷事,才知正是他的,他淚濕。但誰也不會想到陳老師用毛筆抄錄了那份一千八百字的史論卷,但抄錄時他也不知道誰是答卷者。六十年來,陳老師家屬完好地保存那份“狀元”卷,那是曆史的一個切片,從中可分析當年的水平,年輕人的觀點。陳老師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殷切期望,其學者品質和慈母心腸令人敬仰。他家屬近期從他的有關文集中了解到他正是答卷人,並存有陳老師為他們證婚的相片及為他們畫的茶花伴小鳥一雙,也甚感欣慰。他同她談這件新穎的往事,六十年婚姻生活的冠上明珠,她淡然,此事似乎與她無關,她對人間哀樂太陌生了。他感到無窮的孤獨,永遠的孤獨,兩個麵對麵的情侶、白發老伴的孤獨。孤獨,如那棄嬰,有人收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