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山溝,經北京,到紐約,參加“世界少年科技知識競賽”。獲獎歸來以後,他第一次感到大山不僅有可愛的一麵,也有可恨的一麵!說它可愛,是因為它有豐富的資源和美麗的景觀。說它可恨,是因為它占據了我們的空間,使我們不能像北京人和紐約人那樣享受平地生活的便利。從此以後,他更加理解老愚公為什麼要求他的子子孫孫,堅持每天挖山不止,一定要把大山移走。他性格內向,表麵不活潑,但思想很活躍。一有機會就在腦海裏暢遊,在未來的世界裏遐想:“靠人工,一鍬一鍬地挖掉太行山,……不現實。”“靠機器來挖,挖下來的碎石往哪放?這裏挖掉一座山,那裏又堆起一座山,豈不是白費力!不行。”“幹脆,將挖掉的山頭直接填入周圍的山溝,將山區夷為平地!”“也不行,這樣一來,山區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人文景觀都將被破壞,美麗的太行山將變成一片亂石灘……”自從紐約回來以後,這些問題總在在他的腦海裏翻來覆去。一次,他與幾個小夥伴一起登上太行山的最高峰——五台山的北台。站在北台,遙望群山,隻見群巒疊嶂,一望無際,仿佛又回到了前幾天,站在紐約的自由塔塔頂,觀看周圍一幢接一幢的摩天大樓。這時他突發奇想:“如果在這些山峰與山峰之間架起一道道橫梁,再在這些橫梁之上鋪上一塊塊平板,組裝成一個個空中平台,把我們的家從山溝裏搬到這些平台之上。那我們不就和生活在平原上一樣了嗎?”“而且這些空中平台海拔不算太高,氣壓正常,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生存環境比地麵還好!”“關鍵是橫梁:山峰之間相距幾千米,橫梁隻有幾十米……不行。”“梁短可以多用柱:柱子太多,工程太大……還是不行。”“如果能製造幾千米長的橫梁就好了!”有一次,他問父親:“能不能製造幾千米長的橫梁?”父親說:“用現有的材料製造幾千米長的橫梁,橫梁的寬和高就得幾百米。這樣的龐然大物不僅不經濟,不實用,也不現實。隻有用比鋼鐵強度高千倍的材料,才能造出有實用價值的千米橫梁。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材料,所以還不能製造幾千米長的橫梁。”“那怎麼辦?”“需要靠你們,甚至你們的下一代人,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創造。你知道我為什麼給你取名叫‘柱梁’嗎?古時候,把有重大貢獻的人比作‘擎天鉑玉柱,架海紫金梁’。我希望你能成為這樣的人。”劉柱梁不忘愚公的遺願,牢記父親的教誨,把“高強度材料”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始終懷著用千米橫梁改造太行山的夢想。24歲那年,他發現了一種破譯“生物基因(DNA)”的新方法,獲“世界自然科學一等獎”。30歲那年,他在破譯“生物基因”的基礎上,發明了“非生物基因”。由於以下原因,這一發明使他成為科學界的首席專家。(1)“非生物基因”可以在人工環境裏生長成“非生物體”。(2)“非生物基因”可以決定“非生物體”的形狀、大小、強度、硬度、表麵光潔度及顏色等。(3)通過直接設計“非生物基因”,可以間接設計“非生物體”,這些“非生物體”可以直接作為機械構件。31歲那年,他把“非生物基因”應用於“高強度材料”的研究,創辦了“太行基因材料研究所”。十年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納米科學、基因科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專家,完成了一大批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各類課題。今年春天,他收到“地球居委會”邀請他參加“紀念‘911’一百周年大會”的通知,恰逢“高強度材料”的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為了向大會展示這一成果,他精心設計了“魚竿”、“魚線”等道具及“仙女下凡”這一舞蹈。張先生和劉所長,一個是政界的最高領導,一個是科學界的首席專家,兩個當代偉人坐在一起,將探討什麼問題?且聽下回分解。第六章納米科學顯神通費曼預言得證明2101年9月13日,“太行基因材料研究所”正式改名為“第三材料研究所”,門口還掛起橫幅,“熱列歡迎地球居委會領導蒞臨”。會客室裏,“最高領導”與“首席專家”正在談話,在座的還有“地球自然科學院”,“地球社會科學院”,“地球環境科學院”的院長及“第三材料研究所”的部分專家。“請問‘第三材料’為什麼具有異乎尋常的特性?”張主任開門見山,直及主題。“著名量子物理學家——費曼,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預言:‘如果對物體微小規模上的排列加以某種控製的話,物體就能得到大量的異乎尋常的特性。’第三材料的成功,驗證了費曼的預言。”劉所長用費曼的預言作回答。“什麼樣的規模才算是微小規模?”“微小規模就是一個原子。”“為什麼不是質子、中子、電子呢?它們不是更小嗎?”“我們能夠逐個移動,並重新擺布的最小的東西是原子。一百多年前,就曾有人用原子擺出“IBM”幾個字,這一寫字的最小記錄至今未被打破。我們不能擺布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根據‘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任何物體的位置和動量都是不可同時確定的。我們認為宏觀物體的位置可以確定,隻是因為它的不確定值相對較小而已。原子是宏觀物體的下限,是我們可以擺布的最小物體。所以‘微小規模’指的是一個原子,而不是更小的粒子。”“為什麼不是分子呢?任何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呀!”“因為分子也是由原子組成的,有的分子含有幾個原子,有的分子含有成千上萬個原子。分子不穩定,不牢固,易變化。而且分子之間的結合力比原子小得多。為了從源頭上設計材料和製造構件,我們必須從原子開始。”“那就從原子說起吧。請先為我們普及一下有關原子的知識好嗎!”“您太客氣了!好吧,我就先說說原子,說的不對,請各位指正。地球由一百多種原子組成,這些原子有輕有重,有大有小。最輕的與最重的質量相差二百多倍,但大小卻都相差無幾,直徑都在0.1納米左右。原子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核好比太陽,電子好比行星。原子核的直徑不到原子的萬分之一,質量卻占整個原子的99.9%以上。如果把原子比作足球場,那原子核還比不上足球,隻能比作乒乓球,電子就隻能比作一粒沙子。偌大一個足球場,隻有一個乒乓球與幾粒沙子,看來原子內部是空蕩蕩的。但‘量子場論’認為:全空間同時重疊地充滿了各種‘場’,每種‘場’對應一種‘粒子’,‘場’也是物質。以這種觀點看,原子內部是滿當當的。物質的不可壓縮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由於正負電荷相互吸引,相互平衡,使原子成為一個牢固的,穩定的整體。原子的牢固性,穩定性,決定了原子是構成各種材料的最小單元。正如我們在分析某一材料的成分時,常說它含有哪幾種原子(元素),從不說它含有什麼質子、中子、電子,也很少說它含有什麼分子。”“原子是怎麼構成材料的呢?”“傳統材料包括金屬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一般是先由原子組成分子或晶粒,再由分子或晶粒組成小顆粒,再由小顆粒組成大顆粒……最終組成材料。”“它們靠什麼結合在一起?”“所有這些結合,靠得都是電荷力。這種力主要存在於原子內部,如剛才所說,由於正負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才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在原子之間,分子之間和顆粒之間也存在一些電荷力,隻是相對較小。原子之間的結合力稱作化學鍵(chemicalbond),化學鍵的成鍵能量約為幾十到幾百千焦/摩爾。分子之間的結合力稱作範德華(vanderWaals)力,範德華力比化學鍵小1~2個數量級。顆粒之間的結合力就更小了。總之,粒子越大,相對的結合力就越小,沙土不如粘土容易結塊就是這個道理。原子的排列組合決定材料的強度。第三材料的強度比鋼鐵高出上萬倍,已接近材料強度的極限,就是因為我們對材料在原子水平上的排列進行了某種控製。”劉所長把話題拉回來,無意中又提到材料強度的極限。“什麼是材料強度的極限?”張主任從不放過任何一個不清楚的概念。“材料的強度是有限的,最合理地排列原子,最充分地利用原子間的結合力,材料強度可達到的最大值,就是材料強度的極限。”“請舉例說明?”“就以前天的節目中吊起演員的那根細絲為例:假設細絲的任一橫截麵內,都一個挨一個地排滿原子,所有原子之間都以成鍵能量最高的化學鍵相連接,那麼就可以認為這根細絲的強度達到了極限。”“能否給出具體數值?”“把化學鍵的成鍵能折算成力,結果是:要拉斷1億個化學鍵需要用1公斤的力。直徑1毫米的細絲,橫截麵內可容納一百萬億個原子,要拉斷這根細絲就需要用一百萬公斤力,也就是1000噸力。我們把直徑1毫米的細絲承受1000噸的拉力作為材料強度的極限。”“據我所知,直徑1毫米的鋼絲也僅能承受0.1噸的拉力。”“所以說,鋼鐵的強度隻有極限的萬分之一。”“為何這麼低?”“因為鋼鐵內部的原子排列是隨機的,雜亂的。一般是先由原子組成晶粒,再由晶粒組成顆粒......最後組成構件。”“那你們的材料又是怎樣製成的?”“我們以原子為‘磚’,以構件為‘牆’,一塊塊,一層層,像砌牆那樣,把原子拚成構件。”“你剛才說過:一個原子的直徑約為0.1納米,一根直徑1毫米的細絲橫截麵內就有1百萬億個原子,一個構件內的原子可是個天文數字啊!象砌牆那樣,一個一個地擺弄這些原子,豈不太慢,太費時,太費事?”“不錯,如果靠人一個一個地擺弄這些原子,確實太慢,我們不是靠人去擺弄。”“哪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