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基因技術威力大 構件生產農業化(1 / 3)

上回說到劉所長被問:究竟如何擺弄這些原子。隻見他不慌不忙地用手指了一下窗外,說道:“請看那棵大樹:它用樹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以利用其中的氫、氧、氮、磷、鉀等原子;又用樹葉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以利用其中的碳原子、氧原子。這些原子在基因(DNA)的控製下,進行排列組合,最終成為大樹的一部分。”“你是說靠基因來擺弄這些原子嗎?”“正是。在生物的細胞核裏有一個由億萬原子組成的雙螺旋大分子。這個大分子是一本用原子編寫的密碼,也是一個用原子製作的存儲器,可以儲存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設定生物體的形狀,有的設定大小,有的設定硬度,有的設定強度,有的設定顏色,有的設定性別......就連我們自己,也是由這些信息設定的。這些信息就是基因。改變這些信息,就可以改變生物體的各項特征。如果按照需要的形狀、大小、硬度、強度來設計這些信息,就可得我們所需要的構件。這些按構件設計的信息叫‘構件基因’。當然,構件不是生物,沒有根和葉。”“哪靠什麼吸收原子呢?”“靠人工環境。”“什麼樣的人工環境?”“富含離子的人工環境。因為構件基因隻能吸收利用處於離子狀態的原子。沙子、石頭和土壤中幾乎含有我們所需的各種原子,但必須先把它們製成溶液,使這些原子處於離子狀態。然後再把構件基因放入溶液中,它就可以直接吸收這些離子,逐漸生長成構件。為了使構件快速生長,我們隻需控製溶液的濃度、溫度及流動速度即可。總之,構件不是生物,我們隻是利用生物基因調控原子的方法來生產所需的構件。構件基因與生物基因不同,它隻包含與形體有關的信息,如形狀、大小、強度、硬度、密度等。”“構件不是生物,自然沒有生命,沒有生命怎麼能生長?”“並非隻有生物才能生長,世上許多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能生長。例如:雨滴、雪花、冰雹、晶體、鍾乳石等等。生物與非生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能不能生長,而是如何對待環境。生物能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基因,以適應環境。非生物則隻能被動地依賴環境。所以構件的生長完全依賴於人工環境。”“構件的生長與生物有何不同?”“生物的生長一般是先把原子合成蛋白質,再把蛋白質組裝成細胞,再由細胞到組織,組織到器官,器官到係統,最後到整體。生長所需的原子以碳、氫、氧為主,生成物以有機物為主。構件的生長跨越了蛋白質、細胞、組織、器官等幾個階段。采取了有機分子直接調控無機相生長的策略,類似於骨胳與牙齒的生長,但又不全一樣:骨胳與牙齒的生長以鈣的堆積為主,而構件的生長可利用多種金屬或非金屬。由於生成物為無機物,所以可長期保存。構件的生長有點像我們熟知的‘無土栽培’,但它沒有根、莖、葉、花、果、種,隻有所需的形體。構件的生長有點像我們熟知的‘電鍍’,但它不是靠電場強行把溶液中的離子堆積到物體的表麵,而是根據基因中的信息,逐個吸收和安排溶液中的離子,最終成為所需的構件。”“構件對長度、硬度、強度的要求很高,這些指標能達到嗎?”“我們先來看看自然界的基因所能達到的指標:在長度方麵可超過百米,如紅杉樹;在硬度方麵可超過合金鋼,如狼的牙齒;在抗拉強度方麵可超過鋼鐵,如蜘蛛的絲。如果專門設計這些基因,還能得到更高的指標,直至材料強度的極限。”“構件基因是怎樣設計的?”張主任越問越具體。“首先,根據所需構件的形狀、大小、密度、硬度、強度、光潔度等,對照基因圖譜,進行基因組裝。然後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後,再根據所需的數量進行複製。”“怎樣把構件基因變成構件?”“隻需把構件基因送入培養池中即可。構件基因通過吸收溶液中的離子逐步長大,達到設計目標以後自動停止,類似於生物的發育成熟。用這種方法生產的構件,不僅硬度、強度、光潔度可達到異乎尋常的水平,而且精度極高,一致性極好,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的。比如您見過的那根魚竿,它由一百多個構件組成,每個構件的尺寸誤差都小於一納米。”“百聞不如一見,我們還是到現場看看吧!”張主任說完,站起身來,在劉所長的陪同下,向現場走去。張主任、劉所長一行來到‘基因製備車間’。這裏相當於工廠的設計室。由於它的產品不是圖紙,而是構件基因,所以把它叫作車間。劉所長兼該車間的車間主任。幾名工作人員正在電腦前和設備旁工作。該車間的任務是:根據構件的形狀、大小,在電腦中製成三維圖形。然後再根據對強度、硬度、光潔度的要求,設計構件內部的元素配置和疏密結構。最後代入“反演公式”,以得到構件基因的“分子式”。為了驗證構件基因的正確與否,還需把“分子式”代入“正演公式”,如結果與要求一致,則說明基因設計正確。“正演公式”是構件基因生長過程的數學模型,“反演公式”則是它的逆運算。以上工作完全在電腦中完成。有了構件基因的“分子式”,還需把它變成“分子”,即“構件基因”。這項工作是在一台專用設備中完成的。張主任在這台設備旁和工作人員親切交談,問長問短。走出“基因製備車間”,張主任、劉所長一行來到“溶液製備車間”。該車間實際上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化工廠。它以太行山區取之不盡的沙、土、石為原料,生產構件生長所需要的各種溶液。用‘鐵’製造構件,需把鐵礦石裝入高爐,進行高溫冶煉,以得到液態的鐵‘熔液’,不僅浪費能源,而且汙染環境。用‘第三材料’製造構件,雖然也用‘鐵’,但不用進行高溫冶煉,隻需將鐵礦石製成‘溶液’。在‘溶液’中生成的構件,比用“熔液”澆鑄的構件要堅固得多。‘溶液’和‘熔液’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是人類由幾千年的‘鐵器時代’進入‘第三材料時代’的標誌。該車間除生產富含鐵離子的‘溶液’外,還生產多種元素的‘溶液’,如:矽、鈣、鋁、鎂等。這些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豐富,是構成沙、土、石的主要成分,也是構成‘第三材料’的主要成分。同樣是這些元素,隻是由於對其原子的排列進行了某種控製,就得到了異乎尋常的性能。第三材料不僅性能優越,而且原料豐富,取之不盡。溶液全部循環利用,絕無廢水、廢液、廢氣排放。唯一的廢棄物是廢渣,但廢渣經處理後,已成為改良土壤的添加劑。張主任、劉所長一行最後來到“構件生長車間”的“培養池”旁。池內的液體來自溶液製備車間,溶液的溫度、濃度、酸度等,都根據需要自動控製。劉所長在池旁感慨地說:“構件基因好比種子,培養池好比農田,我們向池內添加各種溶液好比灌溉和施肥,正在生長的構件好比莊稼。現代化生產模式與原始農業居然如此類同!”張主任接過話題說:“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機械製造也不例外。”劉所長接著說:“其實人類對‘基因’的利用,比其它任何東西都早,都廣。例如:原始的農業,牧業,漁業,林業,及我們吃的瓜、果、菜、肉、蛋、奶,還有我們用的木材、棉花、橡膠等。哪一個不是在利用‘基因’,隻是不自覺而已。”張主任說:“先有實踐,後有理論,在理論的指導下,再實踐,再理論......也是一條基本規律。人類在不知道基因時,就開始利用基因,知道了基因以後,自然要更靈活,更充分,更廣泛地加以利用。”劉所長又深有感觸地說:“這種類似於農業的生產模式,不僅是材料領域的第三次革命,也是製造領域的第三次革命。製造領域的第一次革命稱作‘標準化’。發生在18世紀。在此之前,製造業主要由石匠、木匠、鐵匠等構成,他們製作產品不需圖紙,全憑經驗,他們生產的零部件不能通用。‘標準化’以後,圖紙開始廣泛使用,由於零部件有了統一的圖紙,統一的標準,因而可以通用,可以互換,可以實現多家工廠合作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製造領域的第二次革命稱作‘自動化’。發生在21世紀。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實現了設計、繪圖、加工、製造的自動化,使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製造領域的第三次革命稱作‘農業化’。‘農業化’不僅使冶金、機械、水泥、玻璃等行業走向終結,也使車、銑、刨、鍛、鉚、焊等加工手段壽終正寢,是一次更徹底的革命。”張主任接過話頭說:“我看還有一次更大的革命!”在場的人都茫然不解。“一次更大的革命”是什麼?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章千米構件大革命改天改地改傳統書接上回,張主任的一句話使在場的人都茫然不解,隻有劉所長心領神會,慢慢道出其中的奧秘,他說:“材料強度的提高,不僅可以小代大,用小東西解決大問題,促進小型化、微型化,還可以促進大型化、巨型化。”張主任也有感而發,他說:“人類社會初期,無論是所用的工具,還是所造的器物,其大小都是以人為本,比人體太大或太小的尺寸基本用不著,所以長度的原始單位是‘尺’、‘碼’、‘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小尺寸和大尺寸才開始使用。從尺度上說,生產力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小型化,一個是大型化。”劉所長接著說:“隨著加工精度的提高,人們逐漸開始使用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微米技術’的典型代表是微電子技術,它可以把一個複雜的電路作在一微米的範圍內。‘納米技術’的典型代表基因技術,基因技術使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擺弄原子,導致第三材料的出現。在鐵器時代,我們可以造幾百米長的鐵船,但不能造幾百米長的鐵棍,因為鐵棍長了就不再是棍,更像是麵條。第三材料的出現,使我們不僅可以造幾百米長的鐵棍,還可以造幾千米長的各種構件。例如:千米立柱、千米橫梁、千米葉片、千米軌道、千米管道等。”張主任感慨地說:“千米構件的出現必將引發一場‘千米技術’大革命。它將是人類曆史上最壯觀的一次革命,它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居住和出行方式。千米技術大革命,改天改地改傳統,也必將改變地球的麵貌,我們必須保證這種改變是有益的。”劉所長接著說:“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第三材料’都是在這個池內生產的,由於池子小,還不能生產超大型構件。為此,我們正在籌建長達2500米的大型培養池,千米構件的出現指日可待。”2101年10月1日,長達2500米的培養池建成。2101年10月10日,第一批‘千米構件’試製成功。2101年11月7日,‘千米構件’標準頒布。2101年12月25日,一個開天辟地的‘特大工程’拉開帷幕。究竟是什麼工程?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章空中城市出太行世界從此變模樣上回說到,一個開天辟地的特大工程拉開帷幕。這個特大工程就是劉所長童年時的夢想。千米構件試製成功以後,劉所長就想用它來實現童年時的夢想。他給地球居委會打了一個題為“利用第三材料,搭建空中平台,改造太行山區居住環境”的報告。該報告於2101年12月25日獲批準,一個開天辟地的‘特大工程’拉開帷幕。地球居委會派******前來作規劃。******等人認真分析了有關衛星照片,對太行山區的文化遺產、地形地貌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和勘測,根據劉所長的報告,很快作出規劃。根據規劃,太行山的中段將出現一個由空中平台組成的“人類第二家園”示範區。關於人類第二家園的設想,近百年來,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地球表麵的陸地,是人類的第一家園,由於人口的增長,第一家園日益人滿為患,不堪重負。為了開辟新的生存空間,有人主張向太空發展,如開發月球,開發火星,建造空間站等;有人主張向地下發展,如地下鐵路、地下商場等;也有人主張向海底發展,如海底工廠、海底城市等。簡稱上天、入地、下海。由於受到陽光、空氣、和水這三個人類生存必要條件的限製,發展都不理想。上世紀初,有個中國人提出一個新的設想,並且在2001年5月14日的“河北日報”上公開發表。其大意是:在戈壁、沙漠、山地、海洋、沼澤等無人居住的區域的上空,搭建空中平台,作為“人類的第二家園”。它比上天、入地、下海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可方便地利用地球上的陽光、空氣、和水。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這一設想至今未能實施。第三材料和千米構件出現,終於為這一設想的實施拉開帷幕。根據規劃,人類第二家園示範區南至“障石岩”,北至“五台山”,東至“華北平原”,西至“太原盆地”,南北長100公裏,東西寬100公裏,總麵積1萬平方公裏。示範區內共建1萬個空中平台,每個平台的高度都定在海拔1200米,原因有三個:一是因為:這一區域的山峰大部分在海拔1200米以下,選擇這個統一的高度,可以覆蓋大部分山頭,給人以身處大平原的感覺。二是因為:障石岩、蒼岩山、五月寨、駝梁、五台山等名山大川均在海拔1200米以上,選擇這個高度,可使它們處於平台之上,繼續作為旅遊勝地。三是因為:海拔1200米處的氣溫、氣壓、濕度、含塵量等,都比地麵更適宜人類上生活。空中平台由千米構件組裝而成,千米構件包括立柱、橫梁、平板。每個構件長達千米,重達千噸,采用整體製造,整體吊裝方式。首先將立柱在選定位置垂直插入地下數百米深,頂端位於海拔1200米處。在立柱的頂端鋪設橫梁,橫梁也是千米構件,跨度可達千米。橫梁之上鋪設平板,平板也是千米構件,為了製造和吊裝方便,平板為長條形,根據需要進行拚裝。平板之上可作為住宅、商場、學校、工廠、農場、體育場的用地。每個平台根據用途不同有大有小,一般不超過1平方公裏。平台不宜連成一片,以免下方暗無天日,破壞生態環境。根據規劃,示範區內有一半的麵積不許覆蓋,以作為下方的“天窗”。每個平台都是一個獨立的“方舟”。天窗在為下方提供陽光的同時,也作為方舟間的隔離帶和綠化帶。山區居民遷到方舟上以後,地麵的植被迅速恢複。站在方舟通過天窗看地麵,就像置身於綠色的海洋。這個綠色的海洋不僅為我們淨化空氣,美化環境,還是野生動、植物的家園。人類與動物、植物在這裏和睦相處,繁華的都市與青山綠水在這裏完美結合。第三材料研究所承擔了全部千米構件的設計生產任務。為了在三年之內完成,工程總指揮劉柱梁在工作會議上首先發言,他說:“1萬個平台共需25萬個千米構件。要在三年之內完成平台建設,必須在半年之內把千米構件的年生產能力擴大到10萬件。剩下兩年半時間,僅夠用來生產這些構件,平台的建設隻能和構件的生產同步進行,邊生產,邊吊裝。所以我們還必須在半年之內,完成吊裝運輸設備的設計和製造,因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這種萬噸級的吊裝運輸設備。”工程副總指揮,構件生長車間主任——王文進發言:“自從2500米培養池投產以來,我們千方百計提高構件的生長速度。目前,千米構件的生長周期已從最初的28小時縮短到8小時,看來近期很難再有大的突破。要在半年之內把千米構件的年生產能力擴大到10萬件,必須擴大規模。每個培養池的年生產能力是1000件,所以必須再建99個同等規模的培養池和溶液生產車間。”工程副總指揮,亞太重型機械設備公司經理——阿拉法特發言:“有了千米構件,組裝萬噸級起重機沒有問題,組裝萬噸級運輸車也沒問題,隻是這萬噸級公路網不好辦!在山區修這樣高級別的公路,不僅工程浩大,工期難保,而且還將嚴重破壞環境。”高級規劃員——******接著阿拉法特的話說:“我剛作過勘測,在太行山區修建萬噸級公路確實很難。如果用超大型吊車吊著重物翻山越嶺,不僅不用修公路,而且還省去了裝車卸車的麻煩,不知誰能製造這樣的吊車?”與會的各位指揮、領導、專家都發了言,有的擺困難,有的出點子,有的談想法,有的提建議。最後,總指揮——劉柱梁集中大家的意見和智慧作出決定:“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我們把這個邊長100公裏的示範區,南北十等分,東西十等分,分成100個邊長為10公裏小區。每個小區的中心設一塔式吊車,吊車臂長6千米,塔高6千米要能吊起長千米重千噸的構件翻山越嶺,既可覆蓋本小區,又與相鄰小區有重疊,以便相互傳遞貨物。100台塔式吊車可以解決整個示範區的吊裝和運輸問題。難點在於吊車的臂長和塔高,這些超常規的設備,必須采用超常規的材料和技術。材料問題由我負責,吊車技術問題由阿拉法特負責,必須在6個月內完成。每個小區建一個千米構件生產基地,每個基地包括一個‘培養池’和一個‘溶液製備車間’。構件基因由現有的‘基因製備車間’提供。生產千米構件的原料是沙、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各小區千米構件生產基地建設要同步進行,工期也是6個月,由王文進負責。”總指揮部署完畢,各部門分頭去作。三年以後,1萬個方舟拔地而起,並且已各有其主。其中1千個用來安置平台下方的原居民。第三材料研究所也遷入平台上的新居。100個千米構件生產基地正在忙著為1萬個方舟上的業主們製造“新產品”。這些“新產品”主要是別墅、住宅、辦公樓、教學樓、寫字樓。還有商場、劇院、賓館、飯店等,訂單也不少。比較特殊的“產品”有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等。所有產品都是整體製造,整體出廠,整體吊裝。這些產品與千米構件相比,隻能算是“小件”。為了便於這些“產品”送貨上門,那100台塔吊尚未拆除。考慮到今後的大件運輸及平台的維護保養,工程指揮部決定將100台塔吊長期保留。塔吊還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登上塔吊頂端,可觀平台全貌。平台上的供水係統、供電係統、通訊係統,都在按計劃進行,隻有交通係統的設計方案被居民代表本格森否決,究竟為什麼?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