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堂”別號與陸龜蒙名字亦有一定關係。後人亦有以“龜堂老”稱陸遊者,宋末詩人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後》雲:“天寶詩人詩有史,杜鵑再拜淚如水。龜堂一老旗鼓雄,勁氣往往摩其壘。”林景熙《霽山集》卷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以“龜堂一老”稱陸遊,與杜甫相提並論。
十笠澤病叟(笠澤老民)
慶元庚申即六年(1200)九月二十九日,陸遊作《跋範文正公書》,末署“笠澤病叟陸某書”。開禧二年(1206)六月己巳,陸遊作《跋魚計賦》,末署“笠澤老民陸某謹書”。陸遊始祖為“楚狂接輿”陸通,第六世孫西漢陸烈子孫定居吳郡。吳郡,楚漢之際分會稽郡置,武帝後廢,東漢複置,治吳縣(今江蘇蘇州)。陸遊祖先居吳地,為世家望族,陸遊以出身於望族而自豪,自稱“吳郡陸某”。笠澤(指鬆江,即吳淞江)在今蘇州境內,晚唐陸龜蒙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符六年(879)春隱居笠澤著書,自編文集《笠澤叢書》,陸遊視陸龜蒙為祖上,故稱籍貫“笠澤”,別號“笠澤漁隱”、“笠澤病叟”,即以籍貫命名。
十一山陰老民
嘉泰二年(1202)正月五日,陸遊作《施司諫注東坡詩序》,末署“山陰老民”。嘉定元年(1208)七月己未,作《跋伯予所藏黃州兄帖》,末亦署“山陰老民陸某謹書”。陸通第四十三世孫陸誼為陸遊九世祖,避地山陰,陸氏一支遂在山陰繁衍。陸遊七世祖陸忻遷居山陰魯墟,隱居讀書,耕讀傳家。陸遊《陳氏老傳》雲:“予先世本魯墟農家。”遂稱裏籍為山陰。這一別號亦以籍貫命名。
十二龜蒙
這是友人楊萬裏對陸遊的稱呼。淳熙十三年(1186)暮春,楊萬裏作《醉臥海棠圖歌贈陸務觀》雲:“蓬萊仙人約老翁,寄箋招喚陸龜蒙。……龜蒙踞床忽倒臥,烏紗自落非風墮。”(《誠齋集》卷十九)紹熙元年(1190)冬,楊萬裏《和陸務觀用張季長吏部韻寄季長兼簡老夫補外之行》雲:“今代老龜蒙,無書遺子公。”(《誠齋集》卷三十一)十三劍南
這是特殊的別稱。後人常以“劍南”、“陸劍南”代稱陸遊。劍南,本是地理名詞,指劍閣以南,陸遊以之代指抗金前線的從軍生活,將詩集命名《劍南詩稿》,以為紀念。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說:“遊宦劍南,作為詩歌,皆寄意恢複。”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陸遊有“劍南”情結,晚年經常憶起,後人便以“劍南”、“陸劍南”代稱他。“劍南”隻是後人代指陸遊,陸遊自己並未以之為別號。
十四渭南
陸遊自號“渭南”。其子陸子聿《(渭南文集)序》雲:“惟遺文自先太史未病時故已編輯,而名以《渭南》矣。”“渭南者,晚封渭南伯,乃自號陸渭南。嚐謂子聿曰:‘《劍南》乃詩家事,不可施於文,故別名《渭南》’。”《陸遊集·渭南文集》附,中華書局1976年版。開禧三年(1207)正月戊寅,陸遊撰《仁和縣重修先聖廟記》,末係銜為:“太中大夫、寶謨閣待製致仕、渭南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賜紫金魚袋陸某記”。知此年初陸遊封渭南伯。此年,陸遊於山陰作有《蒙恩封渭南縣伯因刻渭南伯印》,詩下自注雲:“唐詩人趙嘏為渭南尉,時謂之趙渭南。”(《詩稿》卷七十一)嘉定元年(1208)春,陸遊於山陰作詩,題為《恩封渭南伯,唐詩人趙嘏為渭南尉,當時謂之趙渭南,後來將以予為陸渭南乎?戲作長句》(《詩稿》卷七十五)陸遊自稱“渭南叟”,開禧三年(1207)所作《書況》雲:“垂自渭南叟,深居湖上村。”(《詩稿》卷七十三)嘉定二年(1209)三月丁巳,陸遊作《陳長翁文集序》,末署“渭南伯陸某務觀”。此處,“渭南伯”係官銜,尚不是別號。後人有時以“渭南”指稱陸遊,如毛晉《放翁題跋》雲:“餘於渭南縣伯諸書,已七跋矣。”《汲古閣書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陸遊作文署名分不同對象、場合、身份、文體,皆不同,這也是古人的通行做法。如“記”體文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署名即很嚴肅,署上官銜、姓,而不署名,更不會署別號。陸遊《明州阿育王買田記》末署:“朝議大夫尚書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陸某記。”《紹興府修學記》末署:“中奉大夫提舉建寧府武夷山衝佑觀陸某記。”“序”體文署名則視對象身份而異,有時嚴肅,有時則隨便,如《範待製詩集序》末署:“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製置使司參議官山陰陸某序。”對象範成大是自己上司,故署名嚴肅,以示尊重。《楊夢錫集句杜詩序》末署:“笠澤陸某務觀序。”因對象是友人,可稍隨便些,不署官銜,但仍署裏籍、姓、字,而不署別號,以示對友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