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博學多識,著作等身,享有盛名,但謙虛低調,從不驕傲自滿,自我吹噓。晚年時,他還自責:“文章老不進,憔悴今可吊。”(《謝徐誌父帳幹惠詩編》,《詩稿》卷五十三)陸遊認為,讀書是名山事業,可傳諸後世,而功名利祿是轉瞬即逝的,“書生事業期千載,得喪從來未易評。”(《九月二十三夜小兒方讀書而油盡口占此詩示之》,《詩稿》卷二十五)陸遊常讀經典書籍,通過讀經書與古代聖賢進行心靈交流、精神對話,“殘編幸有聖賢對。”(《獨立》,《詩稿》卷五十六)“窗間一編書,終日聖賢對。”(《北窗》,《詩稿》卷五十七)從聖賢身上學習高尚道德、完美人格,尋求治國安邦之道。他讀古書是為了尚友古人,汲取精神營養。“閉門誰共處,枕藉樂天詩。”(《自詠》,《詩稿》卷四十一)“幸有古人同臭味,不嫌兒子似迂疏。”(《讀書》,《詩稿》卷二十一)讀書讀到忘我的境界,這種讀書之樂是不喜歡讀書的人體會不到的。陸遊讀書常常忘時,廢寢忘食,忘卻饑寒,“老來百事廢,惟此尚自力。豈惟絕慶吊,乃至忘寢食。”(《讀稿有感》,《詩稿》卷四十)“藜羹冷未啜,短褐忘嚴冬。”(《冬夜讀書樂甚偶作短歌》,《詩稿》卷十六)讀書忘老,“讀書有味身忘老。”(《不寐》,《詩稿》卷四十八)《抄書》詩中笑語兒子,說抄書是“卻老方”。“得書娛晚暮,遇藥起沉綿。”(《書辜》,《詩稿》卷七十七)讀書忘憂,“我於萬事本悠悠,危坐讀書忘百憂。”(《喜雨》,《詩稿》卷七十七)讀書忘貧病,有養生之效,“豈惟洗貧病,亦足捍患難。”(《秋夜讀書》,《詩稿》卷四十七)“老喜杜門常謝客,病惟讀《易》不迎醫。”(《讀易》其二,《詩稿》卷三十三)“豈惟息煩心,亦足養病目。”(《發書畫還故山戲書》,《詩稿》卷十一)有時,以讀書消遣,可打發光陰,消除寂寞。“自笑若為消永日,異書新錄《相牛經》。”(《石帆夏日》,《詩稿》卷六十二)“豈無案上書,可與共寂寞。”(《晴窗讀書自勉》,《詩稿》卷四十九)讀書有特殊的功效,陸遊一生中受益無窮,享受無窮。
讀何種書,與讀者的境遇、心情密切相關。陸遊窮貧病弱時讀《周易》,憂愁閑寂時則讀《離騷》,皆為挫折、困頓時以慰藉心靈。“病中看《周易》,醉後讀《離騷》。”(《自詒》,《詩稿》卷五十四)“窮每占《周易》,閑惟讀《楚騷》。”(《遣懷》,《詩稿》卷七十八)讀書講究方法,陸遊強調對經典著作要精讀,反複讀,“書盡還重讀,詩成更自哦。”(《燕堂樂偏一室頗暖盡日率困於吏牘此夜乃得讀書其問戲作》,《詩稿》卷十九)陸遊讀書勤於思考,善於思考,每讀必有心得,及時將所思所感寫下來,其詩多讀後感,明確標出“有感”的有許多,如《讀稿有感》、《冬夜對書卷有感》、《冬夜讀書有感》等。陸遊強調讀書要細心體會、鑽研,不要輕率發議論,“有得忌輕出,微瑕須細評。”(《晨起偶得五字戲題稿後》,《詩稿》卷五十四)學問靠積累,陸遊認為,隻有經過勤奮苦學,堅持不懈,不遺餘力,才能最終有所成就。“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詩稿》卷四十二)學問沒有捷徑可走,不是可以速成的,欠“工夫”的學問,“少便成”的學問,很難說是真正的學問。他教育兒子認真治學,不要耍小聰明。“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示子通》,《詩稿》卷七十八)讀書要有形而上的崇高追求。讀書,尤其是讀古書,最重要的是學習古人高尚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操,而不隻是求得功名利祿。在道與器、道與術的關係上,陸遊更重“道”。《夢中作》雲:“富貴誇人死即休,每輕庸子覓封侯。讀書曆見古人麵,好義常先天下憂。”(《詩稿》卷五十七)讀古人書,是要學習古人的“義”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和精神。他批評“俗學何知溺秕穅。”(《老學庵》,《詩稿》卷三十三)曲學阿世、媚世媚俗的學問是玷汙學問。
陸遊常帶著懷疑精神、批判精神讀書,不是不加懷疑的全盤接受。“萬卷雖多當具眼。”(《冬夜對書卷有感》,《詩稿》卷五十五)。強調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分析鑒別。《讀老子》雲:“《陰符》偽書實荒唐,稚川金丹空有方。”(《詩稿》卷四十四)不相信《陰符經》和葛洪煉丹術的學說。
勤讀書,善讀書,但陸遊絕不是書呆子死讀書,讀死書。他強調“書外工夫”、“詩外工夫”,亦即向生活學習,感悟生活,從生活中得到靈感,正確處理好向書本學習與向生活學習的關係。他說:“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工夫。”(《解嘲》,《詩稿》卷六十八)他教育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通》,《詩稿》卷七十八)學以致用,讀書要進得去,更要出得來。陸遊懂得學與行即知與行的關係,即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反複強調要“躬行”、“力行”。他提醒自己,“善言銘座要躬行。”(《自詒》,《詩稿》卷七十)教育子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詩稿》卷四十二)“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睡覺聞兒子讀書》,《詩稿》卷二十五)“力學”與“力行”的關係,首先要“力學”,“學雖在力行,要是從此始。”(《感遇》其四,《詩稿》卷六十四)而更重要的要“力行”,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