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學者陸遊概說(5)(1 / 3)

陸遊對佛道二教也有興趣,他在題跋中談到與方外之士的交往。《跋雲丘詩集後》雲:“宋興,詩僧不愧唐人,然皆因諸巨公以名天下。林和靖之於天台長吉,宋文安之於淩雲惟則,歐陽文忠公之於孤山惠勤,石曼卿之於東都秘演,蘇翰林之於西湖道潛,徐師川之於廬山祖可,蓋不可殫紀。潛、可得名最重,然世亦以蘇、徐兩公許之太過為病。餘則徒得所附托,故聞後世,非能巋然自傳也。予觀雲丘詩,平淡閑暇,蓋庶幾可以自傳者。政使不遇呂居仁、蘇養直、朱希真、王性之、範至能,亦決不泯沒,況如予者,烏足為斯人重哉?其徒覺淨以遺稿來,求題其後,十款吾門不厭,故為之書。嘉泰四年二月乙巳,笠澤陸某書。”(《文集》卷二十九)陸遊還喜讀道書,尤其推崇《道德經》,《跋老子道德古文》雲:“右漢嚴君平著《道德經指歸》古文。此經自唐開元以來,獨傳明皇帝所解,故諸家盡廢。今世惟此本及貞觀中太史令傅奕所校者尚傳,而學者亦罕見也。予求之逾二十年,乃盡得之。玉笈藏道書二千卷,以此為首。”(《文集》卷二十六)陸遊每至一地,往往與道士交遊,他所藏《坐忘論》、《高象先金丹歌》、《天隱子》等道書均是從道觀借抄而得,且題跋誌之。

陸遊藏書廣博,他還收集並刊刻醫書,如《陸氏集驗方》,偶得《硯錄香法》,亦寶惜之,雲:“《硯錄》舊有本而亡之,《香法》蓋未之見。師房者,濟南衛昂也,娶婆娑先生崔德符女,晚官巴峽,死焉。乾道辛卯冬,予得此編於巫山縣,師房手抄也。已腐敗不可讀,乃錄藏之。”(《跋硯錄香法》,《文集》卷二十六)⑩陸遊的題跋中還留下了對父輩的愛國言行的記述,如卷二十七《跋李莊簡公家書》,活現出一位愛國誌士的形象。他還借題跋抒發憂時傷亂的人生感慨,如《跋張監丞雲莊詩集》、《跋呂侍講歲時雜記》、《跋嵩山景迂集》、《跋曾文清公詩稿》、《跋周益公詩卷》等。

“生死”哲學

陸遊飽讀詩書,知識淵博,識見深刻,堪稱優秀的思想家。他有自己比較完整的思想體係,邱鳴皋先生在其專著《陸遊評傳》中有較係統的論述。邱著第六章《以儒家為主體的哲學思想》中有一節《天人觀與生死觀》,其中論及陸遊“生死”觀念,但限於體例和篇幅,未展開論述。莫礪鋒先生有《陸遊詩中的生命意識》一文,生命意識”即“生死”觀念。莫先生文章重點論述陸遊的“生命”觀即如何“活”,兼及“死亡”觀念,本文則重點論述“死亡”觀,兼及“生命”觀。

生與死本屬自然規律,有生即有死。哲學家感興趣的不是生死本身,而是生死的意義,即如何生死才有意義。因此,生死是人生觀的根本問題,人生的意義即在於如何生,如何死。李清照《夏日絕句》誓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英雄豪傑的生死觀,生與死都要轟轟烈烈。而一般人的生死觀則多是追求生得安定,自由快樂,死得平和,無遺憾。陸遊既是英雄,又是常人,他的生死觀兩者皆有。陸遊雖不以哲學家著名於世,但他“生死”哲學的深刻可與曆史上任何一位哲學家相比,他對生死有特別多的思考和論述,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陸遊是詩人,感情細膩,特別敏感,對生命過程也多體味。他一方麵憂國憂民,建功立業;另一方麵,又非常關注自身,有強烈的“生命意識”,經常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早在三十歲時,陸遊就開始關注生死問題。《看梅絕句》五首其二雲:“梅花樹下黃茅丘,古人尚能愛花不?月淡煙深聽牧笛,死生常事不須愁。”(《詩稿》卷一)梅花再美,早已死去的古人也看不見了,“月淡煙深聽牧笛”,多麼富有詩意的生活。陸遊重視現世生活的體味和享受,認為死是平常事,不用多想,自尋煩惱,應以達觀的態度看待死。以後,陸遊經常關注和思索生死問題,並將其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陸遊晚年對生死問題關注得更多。淳熙十一年(1184),陸遊六十歲,退居到山陰故裏。《訪醫》雲:“盛衰當自察,信醫固多誤。養氣勿動心,生死良細故。”(《詩稿》卷十六)陸遊懂醫術,重養生,還經常給鄉鄰看病。他以自己的方法治療自己的病,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他認為身體的好壞自己最清楚,養氣可卻病健體,所謂固本培元,元氣足,正氣盛,則邪氣自弱,疾病自去,勿動心,即保存元氣。修身養性,調節好心理,在生活細節下功夫,生與死即取決於有沒有在生活細節上注意。也就是說,養生最重要,注重養生,自然健康長壽。六十四歲時所作《大雨中作》雲:“汝生汝死問者誰,人雖不問心自悲。”(《詩稿》卷二十)陸遊晚年回首一生經曆,覺時光飛逝,青春永去,功名難立,不禁感慨萬千。詩中常將“暮年”、“晚歲”、“殘歲”、與“少日”、“壯歲”、“壯日”對比,“少攜一劍行天下,晚落空村學灌園。”(《灌園》,《詩稿》卷十三)“少日猖狂不自謀,即今垂死更何求?”(《秋思》,《詩稿》卷六十三)“壯歲功名慚汗馬,暮年心事許沙鷗。”(《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歸》,《詩稿》卷十三)“壯日自期如孟博,殘年但欲慕初平。”(《枕上作》,《詩稿》卷六十三)“晚歲猶思事鞍馬,當時那信老耕桑?”(《雪夜感舊》,《詩稿》卷三十六)少日猖狂,心高氣傲,晚年心平氣和,無欲無求;壯歲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晚年恬淡處世,身老田園;壯歲不知會有退歸耕桑的一天,晚年猶思上疆場而不可得。人生不同階段,對生命有不同的期許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