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年入晚境,疾病纏身,困居家裏,與外界的聯係越來越少。“陳編時見古成敗,舊友不知今在亡。”(《冬日排悶》,《詩稿》卷七十九)連老朋友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詩人感到十分孤獨。陸遊享高壽,經曆了許多友朋一個接一個的去世,覺生命脆弱,人生無常,感慨係之:“我存人盡死,今是昨皆非。”(《癸亥初冬作》,《詩稿》卷五十五)陸遊晚年沉浸於對死亡的憂慮乃至恐懼中。故友生離死別,陰陽相隔,相見永無期,他感到無限淒涼。六十三歲時,他悼念故友韓元吉,“故友去為山下土,衰翁何恨鬢邊絲。”(《聞韓元咎下世》,《詩稿》卷十九)自己雖老,但還活著,已感欣慰。十五年後,一次夢見韓元吉,“樽前美人亦黃土,吾輩鬼錄將安逃?死生一訣信已矣,所恨膏火常煎熬。”(《夢韓無咎如在京口時既覺枕上作短歌》,《詩稿》卷五十二)詩人感到死亡的迫近,活著也是受罪。“三徑就荒俱已老,一樽相屬永無期。”(《哭季長》,《詩稿》卷七十三)懷念好友張績。開禧元年(1205),陸遊八十一歲,作有《憶昔》詩,小序雲“偶見張安國、周子充、劉歆美、王景文、陳德召、任元受遺集,為之感愴,作長句抒悲,不知涕泗之集也。”詩雲:
憶昔高皇絀柄臣,招徠賢雋聚朝紳。寧知遺恨忽千載,追數同時無一人。埋骨九原應已朽,殘書數帙尚如新。此身露電那堪說,也複燈前默愴神。(《詩稿》卷六十四)詩人悼念故友,感慨生命之脆弱短促,黯然傷神。
人到晚年,老、衰、病、弱,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感覺到生命的終點越來越迫近自己,陸遊經常發出人生感歎。“浮生過六十,百念已頹然。”(《浮生》,《詩稿》卷十八)“老來愈覺歲時速。”(《龜堂一隅開窗設榻為小憩之地》,《詩稿》卷六十八)“多聞隻解為身累,後死空令見事多。”(《對酒作》,《詩稿》卷七十六)此詩作於八十四歲時,詩人感歎自己高壽隻是比早死者經曆了更多的人生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懷疑長壽的意義。
陸遊認為死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要死得坦然,於心無愧,死無所憾。《野興》雲:“此心所要常無愧,寂寞衡門死即休。”(《詩稿》卷五十八)隻要問心無愧,就是沒有功名,寂寞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冬至後一日書》雲:“功名久無夢,文字略存詩。丘壟歸何憾,琴書付有兒。”(《詩稿》卷四十九)今生建功立業已不抱希望了,但有詩作傳世,有琴書傳子,便沒有遺憾了。《秋興》雲:“死去真無憾,曾孫似我長。”(《詩稿》卷七十七)看到曾孫長得像自己,人丁興旺,家業有繼,詩人心滿意足了。陸遊追求的身後名,是個體生命價值的延伸。“死去雖無勳業事,九原猶可見先賢。”(《一編》,《詩稿》卷六十八)“粗知道義死無憾,已迫耄期生有涯。”(《啜茶示兒輩》,《詩稿》卷六十九)詩人自評“粗知道義”,在修身進德方麵有所成,已感欣慰。
淳熙十六年(1189)冬,陸遊罷官歸裏,一日夜雪,他作《雪夜小酌》雲:“從來本不擇死生,況複區區論禍福。雪晴著屐可登山,與子一放千裏目。”(《詩稿》卷二十一)詩人以曠達的態度看待挫折,他說自己從來都不把生死看得那麼重,一切自然而然,更不會把一時小小的禍福得失掛在心上。雪晴後,登山遠望,胸懷開闊,所有的煩惱皆拋在腦後。
陸遊《對酒》詩專論“死”:“古今共有死,長短無百年。方其欲暝時,如困得熟眠。世以生時心,妄度死者情。疑其不忍去,一笑可絕纓。區區計生死,不如持一觴。”(《詩稿》卷二十八)詩人雖困居故裏,仍曠達樂觀,認為人生不滿百年,總有一死,人死猶如睡大覺一樣,沒有什麼可悲的。人不要太計較生死,應及時享受現世生活,把酒暢飲,豈不快哉!
他常把生死看得很淡,“死生元是開闔眼,禍福正如翻覆手。”(《長歌行》,《詩稿》卷三十九)認為生與死隻是一瞬間的事,人一閉眼生命便完結。“平生無揀擇,生死均早夜。餘年猶幾何,久已付造化。”(《私懷》十首其九,《詩稿》卷四十)詩人閑居無聊,報國無門,心境不佳,把生死付諸天命安排。陸遊每當遭遇挫折時,便對生死持消極態度。《秋思》三首其三雲:“蒼顏莫怪少曾開,觸目人情但可哀。死去肯為浮世戀?此身元自不應來。”(《詩稿》卷五十四)詩人宦海沉浮,幾起幾落,飽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想到人情淡薄,不禁悲從中來。死去全都解脫,也許自己本來就不該來到世上。詩人對人生真是看透了,大徹大悟。《遣興》雲:“病知藥物難為驗,老覺人間不足娛。”(《詩稿》卷五十七)人老了,疾病纏身,藥物也起不了作用,活著便是受罪,不如死去算了,人世間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
陸遊對死亡有著理性的認識,認為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可怕的,應坦然對之。“去去生方遠,冥冥死即休。”(《病中示兒輩》,《詩稿》卷八十五)死了一切便了。《衰甚書感》雲:“譬如亭皋木,秋至葉自落。”(《詩稿》卷八十二)《信筆》雲:“吾生本暫寓,無日不可死。區區遲速間,何地著慍喜?”(《詩稿》卷三十六)人來到世上,本來就如同寄寓之客,隨時可死,隻是早晚不同而已。死去是從哪裏來又重回哪裏去,自然如此,早死不必煩憂,晚死也不必欣喜。陸遊真是視死如歸,從容自若。“達士共知生是贅,古人嚐謂死為歸。”(《寓歎》二首其一,《詩稿》卷七十七)嘉定元年(1208),陸遊八十四歲,作《病中觀辛夷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