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周易》與人體生命科學(二)(3 / 3)

(四)“地四生金”與肺為金髒

河圖四為終數,象征萬物有始必有終,有生長必有收肅。四為兌卦位西方,《易·說卦》曰:“兌以說之。”指酉乃萬物成熟之意。兌卦象澤,滋潤大地,人體肺應兌金,肺津四布,滋潤五髒。如《素問·經脈別論篇》說:“肺朝百脈”,“水精四布,五精並行”。肺應兌,處酉月主萬物之收,人體應之,肺宜肅降。人到中年,肺氣宜斂,人的一生中,肝為升發之髒,主動,損耗最大,衰退也最早,《靈樞·天年》篇提出五十歲肝氣即始衰。肺氣主收,耗損相對為小,故衰老較遲,五髒中僅早於腎,八十歲,肺始衰。如《靈樞·天年》篇說:“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肺為金,燥氣通於肺,最易損耗肺津,故保持肺的潤澤是保護肺的一個重要環節 。且肺為人體水之高源,高源化竭則水精不能四布。肺主氣,一生中肺氣耗散不少,故中年以後必須注意潤肺,斂肺以順其生理特性。氣功中采氣、收氣就是保護肺氣的重要措施,在人體生命學中頗具奧義。

(五)“天五生土”與脾為土髒

五為河圖之母數,土為萬物之母,成數賴之以衍生,五位中央,象坤卦,屬土。土應長夏主萬物之長養,如《易·說卦》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又曰“坤以藏之。”

《易·坤卦·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皆主土的長養及藏性,人體以脾應之,脾為萬物生化之源,故健脾培土是維護生命過程的重要基礎。在人體氣機升降過程中,脾又為樞轉的中軸,左右著人體髒腑的氣機升降。五髒中,脾土的負荷極大,故節 製飲食保護脾土應引以注意,氣功家有的主張“辟穀”(節 食),即為了讓脾土休息以保其健運而暫時不進食的功法。國外有一星期減一次食者,就是為了使脾胃得到一個休息調整的機會,健運脾土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個主要環節 。中醫極為重視脾土,亦十分注重胃氣,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李東垣的《脾胃論》便是保護脾胃的名著,以上皆說明保護脾土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二、洛書與五髒

洛書的數字代表著方位和光熱溫度,人體五髒應之,在時間及生命科學中有一定意義。如洛書“一”位屬正北,象征一年和一日中溫度最低,光線最弱之季,一以寒水為事。以人體而言,一年中之冬季,一日之子夜皆為陰氣較盛,陽氣偏弱之時,人體以腎應之,此階段應注意保護陽氣。這時期又為“子時一陽生”“陰極一陽長”之際,故道家氣功“內丹”主張此階段應“進火”以助陽之生。

至於洛書“九”位居正南,則標誌一年和一晝夜中溫度最高,熱力最大,光線最強的階段,以火熱為事。以人體而言,一年中之夏季,一日之午時皆為陽氣旺盛,陰氣偏弱之時,人體以心應之,這時期應注意保護陰氣,防止陽灼,此時為“午時一陰生”,故道家氣功內丹主張這時應“退火”以宜陰之長。

河圖、洛書對人體髒腑方位學奠定了基礎,故氣功方位常以此為依據。如腎屬水,為坎卦位於正北方,“北方生寒”,寒氣通於腎,“南方生熱”,熱氣通於心,故腎陽虛者練功主張麵南以取離卦之陽熱。同樣,心屬火,為離卦,位於正南方,故陰虧火旺者練功主張忌南朝北以取坎水。肝屬木,居正東方,肝陰虧者應朝北取腎水以涵肝木。肺屬燥金,居正西方,肺燥者練功宜向北汲坎陰以潤肺燥,乃金水相生之理。

綜上所述,說明太極、八卦、河洛與人體生命科學密切相關,在探索人體科學的奧秘中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