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 《周易》與人體氣質生命科學(3 / 3)

(三)八卦氣質雖相異,但皆能和諧共處

正如《易·說卦》所曰:“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表明無論宇宙自然界,或是社會人類雖秉性不同,然完全可以和諧相處,即使性質相反的物質或人,同樣能融於一個統一體之中。

第二節 《黃帝內經》的氣質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內經》氣質理論的特點和《周易》一樣亦是心理和氣質的統一,並以陰陽及五行為分類的理論基礎,詳細記載於《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及《靈樞·通天》等篇,其中《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以火、金、木、土、水為分類的基礎,列為火型之人,金型之人,木型之人,土型之人,水型之人,如原文曰:“木型之人……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麵,大肩背,直手,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靈樞·通天》篇以陰陽為基礎分為陽偏盛、陰偏盛及陰陽均衡等五種陰陽態人。具體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陽明之人,太陰之人及少陰之人,如原文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不齊湛湛,好內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

一、賦予了病因病理內涵

《內經》氣質理論除了以生理、心理的個體差異為核心之外,還賦予了病理的內涵,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記載了各型人的疾病易感傾向。如曰:“木型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型之人……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靈樞·通天》還指出了:太陰之人病理特點為陰血濁,衛氣澀,陰陽不和;少陰之人為六腑不調,其血易脫,其氣易敗;太陽之人為:易狂、暴死;少陽之人,實陰而虛陽,中氣不足,病不起,臨床上有一定參考價值。

在病因方麵,《內經》氣質理論強調氣質在病因中的意義,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氣質有很大的關係。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麵的個體差異,認為發病除與體質的強弱密切相關外,還與心理精神狀況的有關,故《內經》很重視勇怯在發病學上的意義。

二、作為治療依據

《內經》氣質理論還根據陰陽五態人的氣血多少,提出了治療的個體差異性,並指出了治療原則。如《靈樞·通天》篇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無脫其陰而瀉其陽,……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又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靈樞·逆順肥瘦》說:“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說明《內經》立法治則無不以體質狀況為準繩。

三、作為辨證診斷的依據

《內經》氣質理論在診斷上極為重視個體氣質狀況,並常以之作為疾病預後的根據。如《素問·三部九候》曰:“決死生奈何?……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素問·經脈別論》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內經》氣質理論經過曆代的發展已形成《內經》氣質學說,貫穿於中醫理、法、方、藥之中,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內經》氣質學說在《周易》八卦氣質的基礎上作了重要的發展,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充實和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三節 國內外氣質比較

提示:

(1)國內外氣質分類相比較,說明《周易》八卦人氣質是世界最早、最科學的氣質分類法。《黃帝內經》作了重要發展,《內經》氣質理論把《周易》八卦氣質和人體生理、病理相結合,應用於醫學,成為了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對臨床實踐有很大的指導價值。

(2)《周易》和《內經》的氣質分類,其優越性在於,應用陰陽五行理論把人的氣質和宇宙萬物的氣性相通應。體現了人類氣質與宇宙自然界物質屬性的統一性,為生物—物理屬性的有機結合,提示了自然界生物—物理氣性可以互補的原理,為中醫藥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參看本書七十一章 《周易》與藥食營養科學)。

(3)《周易》和《內經》氣質分類突出了人與社會的關係,強調人的氣質不是孤立的,並且是可以改變的。

(4)《周易》和《內經》的氣質分類的先進性還在於是心質與體質的統一,亦即係形神統一的體質觀。

(5)《周易》和《內經》的氣質分類,體現了人的氣質能隨著人的陰陽氣血的虛實盛衰發生改變,強調了後天影響對人體氣質的重要性。